那一句對親人無法說出的我愛你
文章來源公眾號:十分心理愛的感覺,是我們每個人都期待的,因為愛是一件讓我們感覺身心愉悅與通泰的事,但愛的表達,卻不是每個人都可
文章來源公眾號:十分心理
愛的感覺,是我們每個人都期待的,因為愛是一件讓我們感覺身心愉悅與通泰的事,但愛的表達,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因為在我們的感受中,表達愛,常常是充滿危險的。
前些天在電臺做節目時,接到一位阿姨的,她與丈夫結婚二十多年,早已進入了平靜的婚姻生活。在生活中,她對丈夫充滿了期待,比如希望丈夫能早一點回家陪一陪她,或是期待丈夫能跟她講一些體己話。但丈夫每每給她的回應都是讓她失望的,比如丈夫會說“我早點回來干嘛呀,我回來你不是嫌我玩,就是跟我吵架”,再與這位阿姨更多的溝通下去,她自己也明白了自己在與丈夫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共同營造了這樣一個交流模式,就是用責備對方的方式表達對對方的期待,而這種方式本身,因為缺乏必要的建設性,會讓聽到這話的對方感覺很不舒服,這個不舒服又會激起對方的防御:你對我抱怨,我就回擊給你不滿。長此以往,雙方就都陷進了對對方的失望與回避之中。
在與那位阿姨的溝通中,她自己也意識到了,在與丈夫的互動里,他們雙方都在競爭婚姻中的控制權,在競爭中
其實,這在親密關系的互動中,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這看起來是讓人非常迷惑的,我們明明愛他,需要他,可是,我們為什么要折磨他、回避他呢?
承認愛一個人,是需要我們付出勇氣的。因為,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那個人對我們很重要,我們需要他。而這種需要另一個人的感覺,會喚起我們內心中的弱小感以及很多關于喪失的恐懼。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弱小的嬰兒曾經怎樣期待來自母親的愛,但是一個再好的母親,也不可能滿足孩子的全部期待。對于一個那么小的孩子,當母親沒有給予他及時的回應時,也許,在他的感受里,那就是毀滅性的。為了避免承受這種滅頂的感覺,這個嬰兒就可能發展出一種能力:不讓自己感覺母親對自己那么重要,這樣,當母親不能及時給予自己所需要的滿足時,也不至于讓自己過于痛苦。
我們帶著這種對“強烈需要所愛客體”的恐懼長大,在我們今后的人生中,可能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應對方式,來避免體驗我們內心對他人的需要,從而避免面對他不能給予我們所期待的回應的痛苦。比如像那位阿姨和他的丈夫一樣,相互抱怨對方不夠好,原本期待用抱怨換來對方對自己多一點關注,卻沒有想到,對方不一定有能力解讀到抱怨背后的期待,于是就將雙方陷入彼此無法接納的境況中去。
另有一些人,當他們期待與對方建立起愛的關系時,他們會選擇一些讓自己痛苦的方式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比如讓自己生病,或是努力的照顧對方,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一些需要,來努力滿足對方的需要。在他們的想象中,我努力為你付出,你就會對我好一些。卻沒有想到,這個付出的背后,也在制造著對方的內疚,當對方感覺“我欠你的”太多時,他就會承受極大的壓力,在這個壓力之下,反而會逃離這段關系。
還有一些人,當他們體驗到自己對另一個人的愛與需要時,他們會選擇懷疑自己是不是產生了錯覺,他們無法相信對方會對自己產生愛的情感,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他缺少被愛的體驗。即便是他已經清晰的體驗到了對對方的需要,但還是要用各種各樣的理由促使自己放棄向對方表達愛的情感,因為他無力確定自己有能力獲得對方的愛。或者是,當他得到他所期待的情感時,他沒辦法讓自己在那段關系中穩定下來,一旦他感受到一點點對方可能離開他的危險,也許這個危險只是存在他的想象層面的,他也會先一步離開對方,以此來避免被對方拋棄的結果,這樣,在感受層面上,他就把關系的主動權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里。
還有另外一些人,也許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關愛太多了,多到了他無法承受那么大的愛的壓力,于是,每當他體驗到愛的時候,也就與壓力直接劃了等號。所以,在他的生活中,可能就會出現非常矛盾的體驗,一方面,他期待感受對方的愛,另一方面,當他真正感受到愛的時候,又會害怕對方愛的情感把自己湮沒,從而喪失掉自我,所以他可能會下意識的逃離。
當然,回避愛的情感,方式遠不只上面這些,這些方式,就像是我們在感受愛時,先要把愛畫了妝才敢去面對,否則,當我們直面它時,我們自己就先變得很焦慮。
這一方面與我們的文化有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愛字是不可以輕易說出口的,愛的表達,常常與輕浮與色情掛上鉤,所以,即便是在親人之間,表達愛的情感時,也更多的會被采用一些比較間接的方式,比如給所愛的人買禮物,或是做美食,但很難鄭重的告訴對方“我愛你”。
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我們對愛的渴望所帶給我們的壓力。
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期待能與對方有更多的聯結甚至融合,這個期待有時也會成為我們的壓力源。比如對異性的愛,可能會喚醒我們很早年渴望異性父母的挫敗感。當我們長到三五歲的時候,我們發現了這個世界上,媽媽和爸爸有著很特殊的親密關系,而我們也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那樣的親密,于是,我們便對自己的異性父母產生了渴望。這個渴望是讓我們害怕的,因為那也意味著我們要與同性父母競爭,那個競爭的結果不管是什么,我們注定都要承受痛苦:贏了,要被同性父母懲罰;輸了,要承受挫敗。所以,當我們對異性表達愛時,這種復雜的情感也同時會被喚醒,成功與失敗都會讓我們感覺焦慮,為了避免這個焦慮的浮現,于是我們往往會選擇不那么直接的表達方式。
對同性表達愛的情感同樣也會讓我們感覺不安,因為那也會喚醒我們恐懼同性戀的焦慮,雖然友誼便是同性戀焦慮的升華,而之所以要把它升華之后我們才能接受,那本身就是為了解決我們自己的恐懼。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要表達“我愛你”,還真是困難重重。若要能發展出自由表達的能力,恐怕只有理解理解再理解,理解人性的多樣性與隱密性這一條路好走了。
相關Tags:
安兒寧顆粒治咳嗽好嗎小兒便秘如何治療MACC證書有用嗎- 女子癡迷減肥瘦到50斤致多器官衰竭,醫師:她生完孩子對減肥更有執念,一年瘦了80斤
- 混跡職場多年,但是這些職場潛規則,你或許仍然不知道,別害了你
- 工廠用光排管渦輪
- 月內已交付7艘船!新大洋造船交付嘉航海運第2艘75000噸內貿散貨船
- 《蛋仔派對》X水波蛋聯動外觀超萌迫近!朗朗晴天加載中......
- 楊鳴情商到底多高?蔣興權錄像懵了,郭士強都沒做到
- 馬力:鋼鐵行業面臨的整體狀況正在改善
- 這些“有顏色”的營養成分,對身體很重要!
- 四大名著若去除一本,你會選哪一本?網友選的竟不是紅樓夢?
- 中央氣象臺:今年最大最強高溫來襲!家中DIY這幾款涼茶吧~
- 格紋復古裙的身著搭,總是更加優雅一些
- 豬蹄分“前后”,買錯了肉質差白花錢,記起5點,不被肉販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