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看病可享大醫院服務
“這位病人由于心臟的問題,存在較大風險,你們一定要和病人及家屬做好溝通建議,做好治療和預防工作。”5月2日上午,在長泰縣武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辦公室里,醫生們圍在一起,進行病例討論,社區醫生們記著筆記,汲取著知識。
這是長泰縣實施醫共體的是一個縮影。2017年底,長泰縣被漳州市確定為縣域醫共體改革試點縣,成為全市第一個推行醫共體改革的縣份。截至目前,在整合區域內醫療資源、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打通群眾看病“最后一公里”,讓百姓真正享受到了醫改的福利。
基層看病,可享大醫院服務
4月24日下午,長泰縣醫共體的群里有了新消息。
消息是林墩衛生院林嬌華醫生發的:“患者男性,57歲,突發上腹部不適、呼吸困難4小時,有飲酒史30年,平均每天要飲250ml以上的白酒,而且還有吸煙史30年,該患者已轉到總院,請注意查收。”
長泰縣醫院的陳煥平醫生馬上在群里回復一個“OK”的手勢。半小時后,長泰縣醫院就將接收到的患者由快捷的通道進行檢驗及會診。
在長泰縣醫共體的群里,群里有總院、分院各相關負責人共62名。除此之外,還有總院各科室與分院的群。利用群、、視頻等現有通信手段進行溝通,是目前總院與分院之間遠程診療、溝通的新方式。在之后,將會有更加專業的遠程診療中心建成使用。
“在醫共體里,長泰縣醫院作為‘總院’,各個鄉鎮的衛生院或衛生服務中心則成為長泰縣醫院的‘分院’。”長泰縣衛計局主任科員張四清告訴,“總院”與各個“分院”上下聯動,
打通看病的最后一公里,讓群眾在家門口的基層衛生院看病,享受到縣醫院的醫資和服務。
“確實有需要到上級大醫院就診的,會通過內部的轉診通道進行轉院,這樣也比患者自行去預約找醫生更方便快捷又何必把一些人。”張四清說,除了各分院可以快捷轉到總院外,總院還和漳州市區的幾所三甲醫院及廈門第三醫院等都建立轉診通道。
為充分發揮縣醫院的城鄉紐帶作用和縣域龍頭作用,長泰計劃投資3600萬元在縣醫院建設六個中心,包括遠程會診中心、縣域消毒供應中心、心電診斷中心、臨床檢驗中心等。目前,這些醫療中心正在籌建中,預計明年投用。
質優價廉 百姓家門口受益
“之前縣城群眾一有傷風感冒等小問題,都直接往縣醫院跑,所以武安衛生服務中心一度很冷清。”張四清說,實行醫共體后,人氣馬上上來,分流了許多患者,而且連住院部都住了許多病人。
“在這里住院10天,醫保報銷后總共才花了500多元。”66歲的戴阿姨剛從武安衛生服務中心出院不久。前兩周她因支氣管擴張伴咯血入院治療。
基層醫療機構的醫保報銷門檻低、比例高,戴阿姨這樣的治療在縣醫院最終自費部分可能要多出300至500元。
盧進煒雖然是縣醫院的外科醫生,但母親的看病拿藥,他都安排在武安衛生服務中心。其母親去年患上乳腺癌,做過乳腺癌手術后還需進行為期一年的靶向治療,同時他母親身患二級殘,行動離不開輪椅。對于盧進煒來說,他每個月推著坐輪椅的母親到武安分院做乳腺癌手術后的輔助靶向治療,不僅因為這里離家近方便、報銷比例高,還因為這里有著醫共體實施后帶來的技術“后盾”。
“母親的靶向治療不算復雜,但有時有可能產生并發癥,武安分院和縣總院聯系緊密,出現任何情況都能及時得到縣醫院的遠程診療、評估指導,所以我也很放心。”盧進煒說。
“許多常見病、老年人的高血壓等慢性病,無非就是讓醫生看一下,拿的都是相同的藥,沒必要每次去大醫院排隊就診又排隊拿藥。”張四清說,在基層分院里,如有需要,同樣能得到縣醫院醫生開的藥方,而且在基層分院拿藥,報銷比例還更高。
在基層分院看病拿藥,“質優價廉”的效果已慢慢顯現出來了。
“門診人數增多了,收入也增多了。”武安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林居輝說,2017全年住院患者才288人/次,全年收入602.5萬元。實行醫共體后,今年前4個月,住院患者就已達105人/次,收入236萬元。
幫扶傳帶,提升基層醫技水平
2日上午,65歲的洪阿婆來到了武安衛生服務中心 ,上個月她因為急性支氣管炎來住院治療,病情得到緩解,但最近經常睡不著覺,便又來看醫生。適逢周四,縣醫院醫生過來會診。
長泰縣醫院的內科主治醫師蔡惠志在現場問診和查看病歷和檢測報告后,發現之前分院醫生沒有發現潛在問題,需進行預防措施。
“我們在診療知識和經驗方面存在不足,總院醫生每周過來進行傳幫帶,對于我們拓展治療思維和完善診療計劃都有很大的幫助。”武安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蔡建成感慨道。
長泰縣開展醫共體建設試點以來,長泰縣醫院作為醫共體總院,全縣7家基層醫療機構成為縣醫院的分院,其中,武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便成為“長泰縣醫院武安分院”。為提高分院的醫療質量、規范醫療行為,總院三名內科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輪流于每周四上午到武安分院開展教學查房、傳幫帶活動,并現場開展門診疑難病例會診,每月集中舉辦一期業務培訓課。
“全縣七個分院都有一個固定的醫共體聯絡人,分院有需求時都可聯系聯絡人,安排總院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指導等活動。”張四清說,他們希望利用縣醫院醫生的醫技診療資源,帶動基層分院的水平。
推進醫共體建設中,長泰重視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利用縣級醫院優質資源集中的優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手段,發揮對基層的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醫共體內統一管理模式,發揮集約優勢,推進縣域醫療資源共享,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能力與社會效益。
在實踐中,基層許多醫生確實渴望學到更多更好的診療經驗提,提升自身的醫技水平,而縣醫院的醫生們也都積極傳授經驗。
醫共體的群里,林墩衛生院的林嬌華醫生將這名患者通報轉院后,不忘留言道:“后續診治情況麻煩反饋給我們,也好累積經驗。”
“這樣一來,基層醫院就能學到了一個典型的臨床診療經驗。”張四清說,待遠程會診中心建成投用后,這樣的例子會更多。基層的醫療水平提升后,縣醫院、鄉鎮分院、村衛生所將形成一個大的聯醫院,群眾不用專門跑去縣醫院排隊,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縣醫院一樣的醫療服務。
手記——破解基層醫療難題
以往,由于基層醫療資源的匱乏,老百姓一旦有病時,不管大病小病都傾向于往大醫院認知力就會大大降低擠。這也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的現象。大醫院太擠,也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到大醫院醫治的病人,無法得到應有的醫療資源。
對此認為,“醫共體”的建立展現出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首先,這一機制將大醫院和基層醫院組成同一盤棋看待。以往由于大醫院資源緊張,加上缺乏行政協調,要“上轉”患者基本只能靠醫生或患者家屬通過與相熟的醫生聯系,把病人送到上級醫院就診。建立“醫共體”后,患者轉診將會流程化、規范化,更加順暢。這也使得許多患者愿意到基層醫院就診。因為一旦需要上級醫院繼續接診的話,患者不用操心,直接由基層醫院綠色通道安排,且無縫對接。
此外,“醫共體”還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逐步實現醫療質量同質化管理。其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強化為群眾看病就醫的第一站,確有需要時,再往上一站輸送,打通了群眾看病的“最后一公里”。
在看來,這樣的模式可以改變基層醫療資源利用不足、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緩解患者“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切實解決群眾看病的“痛點”。
經期延長可以吃什么調理感冒好了咳嗽沒完沒了維生素D滴劑哪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