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應當多吃甚么
腎虛大家都不陌生,中醫上認為,腎虛是氣血不足引起的,平時如果有四肢乏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癥狀,要及時調理和治療,這些明顯是腎氣不足的癥狀,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食療的方法進行調理。那末,補腎應當多吃甚么?下面隨著小編一起瀏覽吧。
補腎應該多吃甚么
1、杜仲燒豬腰
原料:杜仲15克、豬腰4個。
做法:將生杜仲切成長3.3厘米、寬1.6厘米的段;用竹片將豬腰破開,把切好的杜仲片裝入豬腰內,外用濕草紙將其包裹數層,放入柴炭火中漸漸燒烤,熟后取出除去草紙即成。
功效:壯腰補腎,適用于腎虛腰痛及腎炎、腎盂腎炎患者。
二、姜附燒狗肉
原料:熟附片30克、狗肉1000克、生姜150克、菜油、大蒜、蔥適當。
做法:將狗肉洗凈,切成小塊,將姜煨熟備用;再將熟附片放入沙鍋內,先熬煎2小時,然后將狗肉、大蒜及生姜放入,加水適量燉煮,直至肉爛即成。
功效:補益腎陽,適用于陽痿、夜間小便多、畏寒及四肢冰冷等陽虛癥,身體虛寒的慢性支氣管炎及慢性腎炎患者也宜食用。
3、魚鰾燉豬蹄
原料:魚鰾15克、豬蹄1只、蔥、姜、酒、鹽適當。
做法:將魚鰾、豬蹄洗凈,豬蹄切成塊,同放入砂鍋中,加水、酒、食鹽、蔥、姜,燉至豬蹄酥爛,即可服食。
功效:補腎益精、滋養筋骨,適用于腎虛體弱、腰膝軟弱、頭暈乏力或帶下者,可常服。
4、豇豆蕹菜燉雞肉
原料:豇豆150克、蕹菜(即空心菜)150克、雞1只(約250~500克)。
做法:雞宰殺洗凈,切塊,與豇豆、蕹菜同燉,加鹽、蔥等調料,食肉吃菜。
功效:健脾、補腎、利水,適用于脾腎氣虛而致水腫、小便白濁、頭暈膝酸、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且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等。
五、鹿茸枸杞豬腰子湯
材料:鹿茸10克,枸杞子25克,豬腰2個(去內膜,切碎)。
做法:將豬腰放入鍋中,加生姜小炒至熟,與鹿茸、枸杞放入鍋內隔水燉熟,調味即成(進食時可加半匙白酒)。每星期可食用1兩次。
功效:補腎陽,適于因腎陽虧損而造成的頭暈、耳鳴、疲倦無力、怕冷等。
6、蚌肉燉老鴨
材料:蚌肉60克,老鴨肉150克,生姜2片。
做法:將蚌肉洗凈;老鴨肉洗凈斬件;生姜洗凈。將所有的材料全部放進燉蠱中,然后加入適當的開水,蓋上蓋子進行燉煮。開文火進行隔水燉煮兩個小時,然后調個味道就好了。
功效:滋陰補腎,行水除煩。適用于腎病日久屬肝腎陰虧、陰虛內熱者。癥見面熱潮紅,眩暈頭痛,煩熱失眠,腰酸乏力,或有遺泄,或有水腫等。
7、山藥湯圓
材料:山藥、糯米、紅糖、胡椒粉。
做法:山藥、糯米、紅糖、胡椒粉準備好。將山藥研磨成粉末,放進蒸鍋里蒸熟,再加入紅糖和胡椒粉做成餡。將糯米浸泡片刻,磨成糯米粉,再將山藥餡和糯米粉做成湯圓放進鍋里煮熟便可。
功效:健脾補腎。清朝醫學家李修國曾說過“山藥能補腎壯體,能使人目明耳聰”。因而可知,山藥的確是不可多得的滋補良品。
8、魚肚鮮蝦苦瓜湯
材料:發好的魚肚300克、鮮蝦4只、瘦肉150克、山藥30克、苦瓜100克、鹽。
做法:鮮蝦去除須、蝦線,然后洗干凈,備用;苦瓜去瓤,洗干凈,切段,備用;把瘦肉洗干凈,切塊,放入沸水中汆燙去血水,撈出;魚肚用咸水洗干凈,切斷;山藥洗干凈,備用;在干凈的鍋里放入適當的清水,將豬肚、瘦肉、山藥一同放入鍋里,用大火煮20分鐘,在放入苦瓜小火慢煲,煮40分鐘后放入鮮蝦,最后煮到鮮蝦變成深紅色后,再放入適當的鹽調味一下即可。
功效:魚肚性滑、味甘咸,中醫把魚肚歸結到腎肝二經,中醫認為魚肚具有益肺、補心、滋陰補陽等功效。因此,這道食譜對補腎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補腎應當多吃甚么?如上所述希望給大家意見參考,已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了幾道菜,都是對補腎很有效果的,做法也不會很復雜,我們要保持良好的睡眠還有多運動,腎是需要時間排除血液里面雜質的,好的睡眠時間可見多重要!
治療鼻塞流涕的藥物
服用方便的兒童止咳藥哪個好
老人家風濕骨痛吃什么好
心肌梗死后遺癥
什么藥治療勃起功能障礙
新浪網微博中國養生觀察網
湘華財網
燕趙新聞網
健康養生網
- “酒瓶、空白、遙控器”成今年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比賽三金屬元素
- 一瓶茅臺價值百億?哈吉拍賣稱系惡意競拍,重新開拍后已有5人報名
- 共賞盛夏奇觀!vivo S15系列快閃大型活動來襲,熱鬧非凡
- APP也能拍出電影感,vivo S15系列讓你自帶主角光環
- 科學安排教學工作 及時公開發表提示信息 北京市教委部署近期高校教育教學工作
- 放棄民辦三本選擇公辦專科后,才說出的4件事,后悔沒有早知道
- 東方海外國際(00316)第2月份總收益同比增加52.4%至52.85億美元
- 萊克穩居2021年空氣特別設計品牌三甲,激發國內企業品牌建設積極性
- 后悔沒早看到這些"神"設計,漂亮又實用,眾所周知是這3個地方
- 我在甘肅賣拉面:180㎡年營收500萬,8個月回本
- 蘇州大學和河海大學,誰的統治力更更勝一籌?
- 大S結婚照曝光!具俊曄一本正經啞肩太僵硬,她笑得歡快卻太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