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冷門幾十年前的國產3D電影你看過么
你以為3D電影是老外的專屬?其實,并不是。 從1959年起,北京就已經開始研制3D電影了,那時候我們管它叫
你以為3D電影是老外的專屬?其實,并不是。
從1959年起,北京就已經開始研制3D電影了,那時候我們管它叫“立體電影”。
1960年,國內第一臺35毫米立體電影攝影機就問世啦,并且拍出第一部可供影院上映的雙機立體電影紀錄片《漓江游記》,后又拍攝了《雜技藝術表演》等立體影片。上影廠和八一廠也在這一年拍攝了立體紀錄片《青春的旋律》《歡樂的童年》《黃浦江畔》和《北京的春天》。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則拍攝了彩色立體木偶動畫片《大獎章》,講的是森林二十多種動物開運動會的故事。時長24分鐘,這是我國第一部,也是僅有的一部木偶動畫立體電影。
片中充分展示了各種體育項目,包括足球賽、跳木馬、跳高、撐桿跳、越野賽跑等,構思上有點兒像是迪士尼的《龜兔賽貓》(1935),批評了驕傲自大而失敗的驢子,表揚了虛心獲得成功的小熊和貓。
《大獎章》
大家都知道,1962年上映的《魔術師的奇遇》是中國內地第一部立體真人故事片,不過長度只有47分鐘。
畢竟,在當時的條件下,立體眼鏡是被動的(還是紅綠鏡片,注意是紅綠不是紅藍),觀眾觀看3D電影時,戴著一個猶如兒童玩具一般的特制眼鏡,常常會眼睛疲勞甚至頭昏腦脹,所以那時的立體電影時長都不會太長。
該片是由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的,由著名導演桑弧(代表作:《哀樂中年》《假鳳虛凰》《太太萬歲》)導演,陳強主演。
桑弧導演采用了“巧合與錯過”的典型敘事,以老華僑魔術師陸幻奇解放后回國尋子為線索,反映解放前后的社會反差,讓故事妙趣橫生又引人深思。
影片并非是全片3D,而是在特別片段才會加入立體效果。這樣不會令觀眾的眼睛感到特別疲勞。
影片播放時,觀眾不時因為扔撲克、空中釣魚和雜技飛人等場景而驚呼。桑弧導演還特地以3D手法致敬了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當年的觀眾看到銀幕上的火車進站,會嚇得尖叫離座,桑弧將之引入3D電影,更添效果。
還有一場戲,釣魚竿伸向銀幕,從鏡頭外掉了一條大魚,仿佛是從觀眾頭上釣出來的。在回憶的鏡頭里,還有警察拿起一把水槍射向觀眾,都是非常有趣的設計。
魔術師在找兒子的過程中找到了上海雜技團,在這個典型的環境里,把前來幫助他的人誤會成舊社會要追捕他的人,在追捕的過程中,充分把雜技團的包括蹦床、跳傘、蹺蹺板在內的道具與人物行動結合起來。
《魔術師的奇遇》從1962年7月1日起在上海首家立體影院——東湖電影院上映,連續放映了4年。
《魔術師》只能說是內地的第一部3D劇情片
香港導演鄺贊對電影技術很有研究,他自己研制了一副三菱鏡,為香港國家片廠拍攝了立體電影《淘金記》(1953),是香港拍攝的第一部粵語立體電影。
不但技術上成功了,就是內容也很充實,故事注重輕松諷刺,講述表兄弟倆到大城市碰運氣,希望大撈一筆衣錦還鄉,豈料處處碰壁, 才發覺做人應腳踏實地。
然而,這還不是香港首部3D電影,同年上映的由趙樹燊為香港大觀片廠執導的《玉女情仇》比《淘金記》還要過早開拍。
《玉女情仇》海報
《玉女情仇》是拍攝的第一部立體國語片,也成為香港影史第一部立體電影。故事講述一個年輕人因情仇誤殺了父親之后,慌忙同少女駕車飛逃墜崖。兩人受了重傷,送進醫院昏迷不醒。探長知道兇手受傷,到醫院錄口供,才發現事情另有蹊蹺。
同樣是這一年,邵氏也拍攝了公司的首部立體電影《黑手套》(又名:夢里驚魂),是一部奇情兇殺片,是個大膽的嘗試。可惜,上映時受到觀眾的冷落,票房慘敗。
《黑手套》(夢里驚魂)海報
至于中國內地的第二部立體電影呢,直到十九年后才推出。主要因為技術、資金、人才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制約了立體電影的發展。再加上十年動亂的“文化沙漠”,立體電影淡出了觀眾的視線。
1981年,北影廠導演劉秋霖和秦志鈺拍出了我國第二部立體故事片《歡歡笑笑》。這是采用平機偏振式立體電影技術拍攝的35毫米彩色立體電影。
《歡歡笑笑》海報
故事講述烤鴨師傅楊歡歡和雜技演員柳笑笑的既幽默又曲折的愛情故事。驚險刺激的雜技鏡頭成為3D設計的主要場面,當時有一種說法是“氣球伸手可得、竹竿戳上鼻尖”。
雜技表演也成了80年代立體電影的一道風景,影響了后來的一批立體電影。別忘了,1960年的立體短片《雜技藝術表演》就已經意識到要這么做了,《魔術師的奇遇》的高潮場面也發生在雜技團。
《歡歡笑笑》
《歡歡笑笑》公映后,立體電影在國內迅速普及,那時候的立體眼鏡是一個紙殼做的眼鏡框。不過偏振技術的眼鏡在觀看時需要正襟危坐, 不能隨便亂動,不然也會不重合。
1983年,北影廠的楊啟天和張祖誠聯合導演了人與動物聯袂主演的相聲喜劇《快樂的動物園》,動物園是相聲電影鐘愛的場所,這部也不例外,相聲演員姜昆、李文華負責旁白,教育家孫敬修老先生也出鏡演出。
大象長長的鼻子、長頸鹿的舌頭、孔雀的羽翅、熊貓的皮毛、猴子的長臂和長長的竹竿幾乎伸進觀眾席,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躲閃。影片透過游客低素質的舉動,再對比動物的禮貌,來反思人類的陋習。
《歡樂的動物園》上映時張貼的海報 及劇照
《快樂的動物園》在當時屬于兒童電影,不過很多成年人抱著對“立體電影”好奇的心態也會去看,影片在20多年后還在學生群體中重映過,很多當年看過的家長帶著孩子去電影院看這部影片,趣味盎然又寓教于樂。
1985年,珠江電影制片廠也推出了一部立體電影《靚女阿萍》,與以往不同,這部影片比較文藝。
它通過農民樂園的女總經理阿萍熱情幫助回國觀光的華僑排憂解難,側面展示了改革幵放使廣東城鄉發生了深刻的変化。片中射箭、篝火等場景是比較突出的幾個立體場景。
《靚女阿萍》
1985年,我國首次引進了西班牙和意大利合拍的西部槍戰片《槍手哈特》(Comin at Ya!,1981),據說這部影片還通過電視進入千家萬戶,作為立體電視節目播出。上期我們對這部影片有專門的介紹,這里就不做贅述了。
不過,國內在年左右,還引進過一部美國立體動畫片《奧林傳奇》(Starchaser: The Legend of Orin,1985),有如太空歌劇一般的宏大場面,這是派拉蒙電影公司1985年出品的世界第一部3D動畫片,由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
影片總長150分鐘,對于一部立體電影來說,有些太長了。很多朋友小時候都在影院看過,應該是足版。
《白日焰火》
大家還記得《白日焰火》里,廖凡和桂綸鎂在電影院看過的立體電影嗎?從銀幕上的聲音就可以辨識,他們看的是1986年的武俠片《俠女十三妹》。其實影片還刪去了一場戲,影院外有《俠女十三妹》的海報。
《白日焰火》刪除片段中出現的《俠女十三妹》海報
在娛樂、武打槍戰片的大潮引領下,動作題材更適合拍攝3D場景。《俠女十三妹》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彩色立體寬銀幕電影,取材自清朝的文康的百花小說《兒女英雄傳》。
當時,北京608廠研制出可以裝在阿里攝影機前的“雙鏡頭立體分光攝影裝置”,并用單機拍攝了《俠女十三妹》影片中的部分鏡頭。
不久后,影片的導演楊啟天導演拉來了日本投資,由北影和日本遷光學研究所聯合拍攝。日本電影人對合拍這部影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特別提供當時最先進的雙鏡頭分光35毫米單機立體攝影裝置,并派出了導演村川透(代表作:《蘇醒的金狼》《野獸之死》)和攝影等一干人馬組成合作班底,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單機偏光立體電影。
公映時,采用立體電影和普通電影雙拷貝發行。
影片在布景、道具和武打招式的設計上,有明顯的立體感,即便現在看普通2D也能看得出設計感。與同時期那些當代“雜耍”片相比,它的呈現方式相對還是比較自然的。
《俠女十三妹》
它運用了一些道具作為前景,突出空間上的層次感,這是早期美國3D電影的普遍做法。
《俠女十三妹》
《謀殺案》(1953)
而打斗方面,也有與50年代3D西部片共通的地方。
《俠女十三妹》
《絕嶺三雄》(1953)
特別是十三妹大破能仁寺那場戲,躲避機關的效果達到極致,以當時的眼光來看,觀眾會覺得眼花繚亂。
《俠女十三妹》的能仁寺機關戲
其實,用立體電影拍武俠片已經不是首次,早在1977年8月,臺灣富華影業公司就嘗試用紅藍3D技術,拍攝了臺灣首部立體電影《千刀萬里追》。導演是張美君,風格類似于胡金銓的名作《龍門客棧》,講述明朝一位王爺遭到東廠錦衣衛的追殺,躲進寺廟中,在眾人的幫助下與大反派決一死戰。
題材雖不新鮮,但立體的打斗場面相當突出,駿馬奔騰的場面相當壯觀,尤其還有各種武器的展示,包括飛向銀幕的弓箭、投擲的石子、和尚的袈裟變成的“棍棒”,錦衣衛將血滴子飛出銀幕等。
不過,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仍然會伴有惡心的感覺,況且影片的時長已經有94分鐘。紅藍鏡片最早是美國針對于50年代黑白片的,到了彩色片時代就會色彩不清晰,兩色的影像疊合也不太穩定,就會對觀眾造成不適。
我們現在再看這些影片的2D版本,也會覺得很別扭,包括中間幾段超自然元素的打斗場景,演員行動笨拙,移動物體都很刻意,然后來來回回無聊的打來打去。
《千刀萬里追》中的血滴子場面
不過那是1977年,《俠女十三妹》是1986年推出的,北影廠和日本的技術是采用偏光立體技術,既降低了制作成本,清晰度也好過紅藍技術,而且觀眾不會感到不適。雖然整體效果比紅藍稍好,但仍存在重影及畫面不清晰的問題。
不過《千刀萬里追》當年在臺灣、香港及日本公映后,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不僅榮獲第十四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和最佳男配角獎,還曾在法國戛納電影節做市場展映。
這一年是臺灣立體電影大爆發的一年,影片的導演張美君再接再厲執導了另一部立體武打片《十三女尼》,成為臺灣第二部3D立體電影。這一年還有另一部3D武打片《南北雙俠》(The North And South Chivalry)。
《十三女尼》的美版、臺版海報
香港導演羅維(代表作:《精武門》《唐山大兄》)受到臺灣3D武打片的影響拉來了《千刀萬里追》的攝影師陳榮樹,請古龍編劇,由尚未大紅的成龍身兼主演及武指,共同打造了香港第一部3D立體功夫電影《飛渡卷云山》。
《飛渡卷云山》的香港、韓國和美國版海報
武打片是很適合3D的,影片有一些3D的視覺表現手段,如掌法、刀劍、石塊等。
《飛渡卷云山》
片中也有成龍落入密室,躲避各種機關彈出的飛蛇。還有一行人金山遭遇伏擊,石頭砸向鏡頭等場面。
《飛渡卷云山》
不過《飛渡卷云山》的拍攝周期很短,當時一部立體電影所用的膠片,是2D影片的兩倍,3D的后期又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結果卻不受觀眾待見,在香港遭遇票房慘敗,龐大的投資付之東流,立體武打片在香港并不受待見。但三年后在韓國公映票房進入前十。
對于立體武打片來說,3D立體效果仍是以演員朝鏡頭做武打動作或是投擲兵器這種方式來表現立體效果,即便34年后的華語首部IMAX3D武俠片《龍門飛甲》(2011)也沒有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龍門飛甲》
繼續回到內地的立體電影上,在《俠女十三妹》之后,珠影又在1987年推出了一部諧趣功夫片《洋妞尋師》,描寫一個名叫凱蒂的外國姑娘,遠渡重洋,來中國學習武術,拜師學藝的故事。同樣有一些動作設計上的立體感。
《洋妞尋師》
1987年,立體電影的票房已經出現下滑的趨勢,畢竟多數電影不太注重故事,只是為了3D而3D。長影在這一年拍攝了兒童驚險題材的立體電影《湖心島之謎》,是關于小朋友智破犯罪團伙的電影。
此外,上影廠的《馴獅三郎》和西影廠的《他,我們見過》,兩部和馬戲有關的立體電影。
《馴獅三郎》除了馬戲團的立體場面外,還有一場墓地戲,一塊塊的墓碑也很有立體效果。
《他,我們見過》在場景選擇、道具設置上都被塞得太滿,把3D作為一種奇觀,有些過于賣弄了,而且并不注重故事內容了。有一場消防員一個接一個跳進窗戶的戲,還有慢鏡頭特寫,實在很可笑。
《他,我們見過》
1987年,西安電影制片廠與邯鄲漢光機械廠共同研制了"反射攝遠型獨立分光式35毫米單機立體電影攝影裝置" ,拍攝了《恐怖的鬼森林》一片,片名聽上去是部恐怖片,實際上是一部關于解放軍掃除國民黨余孽的故事片。
《湖心島之謎》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還引進了一部臺灣的立體電影《立體奇兵》(1989)。臺灣經濟受挫,電影業一路下滑,臺灣金格影業公司再次利用偏光立體技術拍出《立體奇兵》試圖救市,但無奈故事傻乎乎的,煞費苦心的立體效果也不能挽救臺產影片的票房暗淡。
自此之后,3D立體武打片乃至3D立體在華語電影圈都少人問津了。
《立體奇兵》
好了,今天的“特冷門”就介紹到此,關于曾經的華語3D電影,你們又有什么記憶呢?
相關Tags:
尾燈搜脈上火咽喉嘴疼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