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政策、技術產業三方共話: 構建有序醫療
無論是在社會政策還是產業資本上,醫療健康都正在并已經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話題。今年10月25日,國務院頒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指出,到2030年我們的人均壽命要再增3歲至79歲,同時,醫療健康亦將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之一。
這份文件對于產業的推動和影響毋庸置疑:現階段,我國醫療健康產業占GDP總比重不到6%,而在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比重大多都在10%以上,對于中國而言,這4個百分點的追趕差距附帶的是近十萬億的產業增量。
醫院、政策、技術產業三方共話: 構建有序醫療
但醫療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產業,它并不是“有錢就能做好的”,這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來自醫院、政策制定、技術革新等多方面的綜合努力。本次“2016第一財經年度峰會”我們就有幸邀請到了這三方的輿論領袖,一起共話人類健康和這份產業的未來。
“如果一個擊球手成功率達到40%就是一個完美的擊球手,但臨床來說不是這樣的,如果一個手術失敗率超過1%我們就會否定這個技術,99%的成功率、1%的失敗率我們就認為這個不可取。在這樣的高標準情況下,醫療技術仍然存在缺憾。”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在論壇現場表示,作為一個有著30年醫療工作經驗的醫院管理者,談及臨床醫療,他最想表達的是,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醫療服務的不完美。
這種不完美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診療技術的局限,第二是醫療保障體系的相對不足,第三是治療效果的不盡如人意。
“從宏觀層面,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的醫療病人這幾年在逐漸增加,病人希望到大的醫院、專家那里去看病,但事實上專家,或者大的醫院醫療資源是有一定的限制,它的供給就這么多,但是需求又那么多,所以這種情況下供需的矛盾很突出。”瞿介明表示,“其實這里有不少跟就醫的秩序不清楚,與沒有分級診療相關,很多的病可以在社區衛生中心、二級醫院看的,都是普通的常見病,大可不必到三級醫院找專家,這樣效率會更高。怎么樣構建一個有序的醫療,這個是需要我們做的。”
要想改善這種不盡如人意的情況,瞿介明認為當下最重要的是建立“醫療秩序”,也就是正在推進的基層醫療改革,把慢病、小病留在基層,將三甲醫院的醫生資源留給最需要的病人。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蔡江南則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增大醫療供給。
“接下去我們進入醫改深水區一定要想好,怎么來調動我們醫療服務領域當中最重要的生產力,就是醫生、醫務人員積極性。”蔡江南表示,他認為調動醫生積極性是增加供給、緩解矛盾的根本之策,他認為,要擴大醫生的自由執業,多點執業權利。據他表示,中國200萬執業醫生當中,目前有本科以上教育水平的醫生只占一半多。我們國家到目前還有100多萬醫生只具有本科以下教育水平,傳統稱為赤腳醫生。這是造成目前我們的病人不愿意到基層治療的原因。
“大量學醫的醫學院畢業生,臨床專業畢業生沒有進入醫療服務系統,沒有做醫生,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目前很多的政策沒有調動醫生的積極性,使得最好的人才不愿意學醫,學醫了也不愿意做醫生,這個情況如果不解決,醫改就難以徹底做好。”蔡江南表示。
對此,他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建議從調動醫生積極性著手,開放鼓勵醫生辦民營診所的大門,給醫生創造條件,使得這些大量放棄做醫生的學生有職業發展的機會。第二,對現有公立醫院做改革。我國公立醫院在醫療市場份額長期以來高居85%左右,這個體現在病床結構、門診結構和住院病人的結構。如何通過改革使得公立醫院人財物有自主權,變成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第三,是對公立醫院本身,將來一部分的公立醫院必須轉型轉制,做成名副其實的公立醫院,進行一些公立性服務。
從2009年開始的新醫改進行到現在是第7個年頭,在這其中,醫療技術尤其是基因檢測、精準醫療技術也將承載更多的使命。
“從壽命來講,我們總是把壓力放在醫生上是不科學的,其實醫生最后解決的那些問題往往是我們沒有辦法解決的那些問題。真正的健康、飲食、運動、心理、睡眠等這些可能是更重要的部分。我理解健康在中國來講不僅僅是產業的問題,實際上可能會是一個非常大的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其中技術會起一個推動的作用。原來我們的醫療常常關注的是個體,是從個別的人群當中來進行分析,然后提出治療診斷的方法,有了精準醫療以后,從大數據大人群,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后,從中找出普遍性規律,但又要有差異化的不同的處理和干預。所以我覺得這是大概念上的區別,會帶來革命性變化。”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朱巖梅表示。 以上就是關于“醫院、政策、技術產業三方共話: 構建有序醫療”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醫院、政策、技術產業三方共話: 構建有序醫療”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