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養生專家高巍:清明時節話養生
清明時節話養生(供圖/華蓋)
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同時,還是上巳節、寒食節和清明節三個節日的結合,是春天里最大的節日。在春天的六個節氣當中,清明位居第五,是春天的特色最鮮明、最豐富的事情。春通“蠢”,意在動起來,以符合“陰陽合而萬物生”的節氣主題。古代人們在這一天會開展豐富的民俗活動。比如:放風箏,蕩秋千,射柳,拔河,載葫蘆等,就連傳統的掃墓活動,也往往跟踏青結合起來,以適應節氣變化的特點。
畢竟,人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會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豐富的民俗活動,正是體現了人類主動適應自己,從飲食、起居、運動、防病等多個方面進行的調整。這當中不光有運動,更有精神的升華。象寒山介子推的傳說,就是把對國家盡忠,為父母盡孝這些中國人的傳統理念,加以文學化的人格體現。所以,這一傳說不僅豐富了寒食節的內容,而且成為清明節的精神來源。在這一基礎上,衍生了為先烈掃墓,懷念祖先的清明節重要活動。
再加上北京的寒食十三絕、南方的青團、桃花粥、江米藕、田螺、糯米酪、雞蛋,特別是介子推家鄉——山西的子推燕(餅)棗饅頭、潤餅等豐富的清明寒食,更把春天里的這一節日發展的有聲有色,在民眾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延續千年不衰。
唐朝的詩人孟浩然《大堤行》中提到:“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這美好的時節里,投身大自然,踏青郊野,或登山遠眺,或信步觀賞,都可以算是人間樂事。
按照五行的說法,春天主木,因為春天萬物生發,與木的生長類似。五臟之中,肝正好對應于木,特點是舒展向上,不受拘束。因此,春季肝火偏旺,需要格外保護,特別是冬季往往帶來脾胃郁熱,肝腎虛損,到了生發的春季,必然帶來肝氣旺,以致心煩失眠,煩躁易怒,特別是頭暈目眩,眼睛干澀,口苦咽干等。加上天氣刺激,清明節掃墓,思親而睡眠少,情緒激動,飲食、起居不規律等等,都會給肝帶來負擔。
古人強調:“人臥血歸于肝”,主張春季應“夜臥早起”,盡量少熬夜。尤其是青少年和中年人,一天要保證睡眠要達到8小時,60歲以上的老人要不低于6個小時。尤其是女性,更應該少熬夜,保證睡眠,以防止肝郁血虛的發生。
春季養肝正當時。在陽氣上升的季節,要通過調整飲食起居、涵養情志,重點保護好肝臟。銀耳有助于保護肝臟,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此外,還可以吃些核桃、開心果等堅果,疏肝理氣。要保持膳食平衡,少食味厚的食物。
養肝的關鍵,還在于調整情緒,既不要暴躁,也不可過悲、易怒。要學會保持平和、愉悅的心情,增強個人修養,不必為一些小事去自尋煩惱。走出家庭,融入自然,和朋友在一起,共同去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自然有利于我們身心的調整。而這也正是清明節給我們的提醒。
北京民俗學會會長高巍
專家介紹:
高巍,1958年生,北京市人,長期從事民俗文化的研究推廣工作,現為北京民俗學會會長,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著有《北京民俗史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幡鼓齊動十三檔》、《四合院———磚瓦建成的北京文化》、《燕京八景》、《漫話北京城》、《順時養生》(光盤6張)等。近年來,在中外電視、廣播電臺、網絡、報紙和期刊等媒體,宣傳民俗文化,特別是節慶文化,以及北京史地、國學等內容,受到廣泛好評。 以上就是關于“民俗養生專家高巍:清明時節話養生”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民俗養生專家高巍:清明時節話養生”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