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價格暴漲福建產太子參超過歷史最高價
太子參預期減產
多年來價格一直不高的太子參,為何一下子月漲1.2倍?羊城晚報記者從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了解到:減產加上庫存有限,產生供應偏緊的預期。
據了解,太子參為常用中藥材,福建柘榮和安徽宣州為種植最為集中的地區,產量最大,占有著全國大多數的市場供應量。但福建柘榮今年開春遭寒流襲擊,夏季又遇連續降雨浸漬,預計減產40%-50%;貴州施秉縣春季遭連續干旱,后期又是連續陰雨,使得太子參雖看著苗子旺盛,但根部瘦小甚至腐爛產量大減。眼下的產新情況粗略統計,今年全國太子參只有3000-3500噸,總計減產約30%。
不僅如此,全國各產地加各市場總計,太子參的庫存今年僅剩下60-100噸,而太子參目前僅用于藥廠投料的數量便已超過900噸。
三七“瘋漲”價格反彈
同樣因預期減產導致價格“瘋漲”的還有三七。根據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的監測數據:以60頭三七為例,7月份以來價格基本維持在300-340元/公斤的區間,而這一價格在4月初一度飆升達580元/公斤。
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廣東每年三七需求量2000噸,占全國需求量的近1/3,而全國97%的三七藥材都產自云南,受西南五省區持續嚴重干旱影響,三七價格之前瘋漲近一倍。之后兩個月雖然稍有回落,但9月份新產三七即將上市,由于預期今年三七減產,云南7月份以來三七市場價格又一路反彈,漲幅近35%。
在廣州清平市場,目前市場內各三七經營檔口銷售的均為前期存貨,目前存貨已不多。由于價格仍偏高,三七市場購銷不旺,銷售量很少。商家大多持觀望心態,不敢再輕易進貨。
游資炒作是“幕后推手”?
除了預期減產導致中藥材價格反常大漲外,攪局的還有大量從樓市涌入的資金,近期很多原本不是藥商的人正在進入中藥材市場,這些人的加入,對藥企、藥材種植者、藥市流通環節都將會有較大的沖擊。
據了解,此次太子參瘋漲,也有各路資金產地搶貨的因素。七八月份正是藥材新品上市的時候,投機商會選擇拿一批貨放到市場上去,打壓產品的價格,很多藥商看到價格下降不敢進貨,這時候投機商會大量進貨,等大部分藥品都操控在他們手里后,價格也就漲上去了。
但僅就太子參而言,羊城晚報記者從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了解到,后期價格持續上升的可能性不大,接下來幾個月可能沖高回落。因為三七產地高度集中在云南,而太子參產地分散,價格不易串通操縱。而且太子參受潮易霉變,不易保存,難于長期囤貨,180元/公斤的價格短期漲幅也已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