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戰成貓鼠游戲秸稈禁燒10多年為何屢禁
新華網鄭州10月27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付昊蘇)每到秋收季節,我國中東部地區PM2.5指數便會飆升。在刺鼻氣味地不斷侵襲中,大家紛紜把眼光聚焦到秋收后的玉米秸稈焚燒上。
河南省太康縣,今年秋季因秸稈禁燒不利,被河南省政府前后3次約談,被罰款2000萬元,多名干部遭到處分。“中國網事”記者深入中原地區,調查走訪秸稈禁燒為什么屢禁不止?
禁燒10多年:越禁越成“貓鼠游戲”
因秸稈禁燒不力,河南省太康縣先后3次被河南省政府約談,乃至全國出名。周口市政府還下發通知:再發現一把火,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就地免職!
在標語和聲聲口號聲中,“中國網事”記者到達了太康縣,就在不到20千米的路途中,接連看到了幾處著火點。
對此,太康縣農業局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略顯為難:“糧食產量大,秸稈的產量也就大,太康縣每年小麥秸稈大約100萬噸,玉米秸稈大約有150萬噸,客觀上說,數量龐大的秸稈的確給禁燒帶來了很多壓力。”
事實上,10多年來,禁燒難不只在太康縣,在河南省,河北、安徽、山東……中東部的多個糧食產區每到秋收季,都要展開一場主題為秸稈禁燒的“戰役”,而這場“戰役”打了10多年,至今仍沒有打贏。
太康縣張集鎮黨委書記張愛玲說,如果農民都不配合,那么全鎮的秸稈禁燒工作就是200人(鎮機關加上所有村的兩委成員),對應一點就著的6.3萬畝土地,難度可想而知。
除了土地多,秸稈量大,而大眾的對抗延續加重、對抗手段不斷翻新升級,更是讓秸稈禁燒工作出現出滑稽的場面。
1名基層干部給記者講了個村民為點秸稈,與蹲守人員“斗智斗勇”的故事:“有農民設計精密,用燃香和火柴配合,提早預埋好,等香燒到了某一位置自動引燃火柴然后點燃秸稈,明明看著田里沒人,但火就是稀里糊涂地點起來,還找不到是誰縱了火。”
有基層工作人員反應,秸稈禁燒現在已變成了一個貓捉老鼠的游戲。“我們去東邊查,他們在西邊點,我們白天查,他們夜里點,我們蹲守的人去上個廁所,他們找個一分鐘的空隙就點了。”
無處可去的秸稈:喂牲口、發電、粉碎還田都有困難
在太康縣,周口市里有督導組、暗訪組,縣里有工作組、巡查組,市領導分包縣區,縣領導分包鄉鎮,鄉鎮、村里的工作人員,有一個算一個,全部無條件加入。天上有氣象、環保衛星隨時監視;田間地頭有基層干部駐扎蹲守;鄉間路上有活動宣傳車;房前屋后禁燒宣揚標語不斷。可即使這樣,秸稈禁燒卻依然屢禁不止。
“在我小時候,燒火做飯要用秸稈,家家都養著牛羊得用秸稈,漚肥澆地也得用秸稈,但是現在呢,做飯用電和天然氣了,很少有人家養牛羊了,種地都用化肥了,秸稈還有啥用途呢?”68歲的太康縣村民王耀然說。
有人說,秸稈不是可以喂牲口嗎?不是可以用來發電嗎?不是可以粉碎還田嗎?但事實上,這些方法“看上去很美”,實踐進程中仍面臨成本高、缺人手難題。
太康縣畜牧局工作人員說,玉米秸稈可以作為牛羊的飼料,太康縣雖已是養殖大縣,但需求量依然有限。1頭牛1年吃掉3.5畝地產出的玉米秸稈,如果只用牲畜來消化秸稈,太康需要70萬頭牛,不符合實際。
太康縣的“茫然”也是大多數中東部縣城的困惑。秸稈發電企業,大多靠補貼委曲保持,面臨著收儲時間集中、難以寄存等諸多困難,前景迷茫。
其實太康縣遜母口鎮相臨的扶溝縣有個生物發電廠可以利用秸稈發電
,但新問題接踵而至。“秸稈打捆機現有10臺,1臺機器1天耕作120畝地。機器多了收益率就低,但機器太少,大家就得排隊等打捆機上門。”遜母口鎮黨委書記徐蓮說,“秸稈被打捆拉走,對農民來說卻并沒有收益,大家都是中斷外地的打工回來收秋,等一天就少一天工資,等不及就會偷著燒。”徐蓮說。在太康縣慶豐收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亞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玉米秸稈茬子長而硬,為了不影響小麥種植,需要打碎了再深埋,這得用機械粉碎兩遍、深耕一遍,1畝地大約增加120元本錢,老百姓難以承受。”
把種種“經濟賬”算過之后,不少村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把火燒了。
秸稈禁燒需要打組合拳、給“前途”
對鎮里的秸稈去向,太康縣符草樓鎮鎮長楊傳俊給“中國網事”記者做了精確的分析:全鎮6.5萬畝耕地,大型機械粉碎深耕還田,可以吃掉40%秸稈;全鎮100頭牛、3500只羊,可以吃掉秸稈的6%,通過秸稈氨化新技術的使用,可以消化3%,由鄉鎮干部成立的清運小組,可以清算掉3%。“就這樣,還是有剩下48%的秸稈是根本沒有出路的。”
許多農民和基層干部都對記者表示,恐怕秸稈還田還是最適合的出路。
農業專家表示,秸稈禁燒還是需要給出“前途”,這就需要打一套“農機補貼、政策傾斜、推進規模化種植的組合拳”:要加大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方面的科研探索,生產出方便快捷粉碎玉米秸稈并且深耕埋入土中的農機,同時加大對這些農機的購買補貼,以降低生產成本,逐漸讓老百姓接受;探索建立一項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的專用資金,或者探索將糧食直補中的部分資金拿出來作為秸稈處理專項資金,實現獎罰制度,調動農民以及種糧大戶將秸稈粉碎還田的積極性。
太康縣農業局局長李應懷認為,應當加快發展適度范圍的家庭農場和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增加農業種植的規模效益,這樣,也才更有條件降低生產成本和管理難度,也才能夠加速實現秸稈還田的覆蓋。(新華社藍天工作室供稿)
三歲寶寶臉發黃小兒脾胃虛弱的癥狀薏芽健脾凝膠怎樣心絞痛發生的位置寶寶積食咳嗽有痰
散寒除濕用什么藥好
如何解決用鼠標手疼
芪斛楂顆粒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