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患皮膚癌臉上動刀 馬年開春帶傷疤露面
據臺灣媒體報道,李登輝15日出席一場公開活動,馬年開春后的首度露面,讓記者發現他嘴唇右上方有個傷疤。是否火氣大長痘痘?李登輝自曝,是皮膚癌,已經做處理。
李登輝表示,他兩禮拜前發現臉上有像痣的東西,但又不是痣,經檢查發現是癌細胞后立即到院動手術切除,如今狀況穩定,過幾個月后就會康復。
對于綠營內部臺北市長人選難定,李登輝直指是領導的問題,并表示希望5月底民進黨主席選舉有好的變化。這番話被解讀是暗批現任黨主席蘇貞昌。
何為皮膚癌?
皮膚癌是來自外胚葉的一類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最常見。好發于裸露部位,如頭、面、頸及手背;也見于口腔粘膜、唇、舌、外陰等部位。鱗狀細胞癌發病最高,基底細胞癌發病較低,約10∶1.5。
1.皮膚癌的病因
與長期強烈日曬、皮膚干燥、萎縮及發生角化者;化學性刺激,如長期接觸瀝青、煤焦油或砷劑;物理性刺激,如不穩定性疤痕、慢性潰瘍及竇道長久不愈者;皮膚增生病變,如皮膚過度角化、粘膜白斑、色素性干皮癥、乳頭狀瘤等密切相關。
2.皮膚癌的癥狀
鱗狀細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轉化而成。生長較快,早期即形成潰瘍。有的呈結節樣或菜花狀,向深部侵犯較小,基底可移動;有的呈蝶狀,向深部浸潤較明顯,破壞性大,常累及骨骼。鱗狀細胞癌常伴有化膿性感染,伴惡臭、疼痛。多見區域性淋巴結轉移,作者遇一頭部巨大鱗狀細胞癌,其惡臭無比,膿性分泌物較多,易出血;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其發病部位以粘膜皮膚連接處鱗狀細胞癌發展最快,粘膜發病者更容易轉移。
基底細胞癌起病時常無癥狀,初期多為基底較硬斑塊狀丘疹,有的呈疣狀隆起,而后破潰為潰瘍灶改變,不規則,邊緣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長緩慢。轉移者極少,先發生邊緣半透明結節隆起淺在潰瘍,繼之漸擴大,可侵蝕周邊組織及器官,成為侵蝕性潰瘍。
鱗狀細胞癌以30~50歲年齡多發,基底細胞癌50歲以上多發。前者發病快,常在短期內快速生長;后者緩慢。鱗癌好發于下唇、舌、鼻、外陰、多發于皮膚粘膜交界點、潰瘍邊緣高起、紅硬、呈環狀、菜花樣外觀,周邊炎性反應顯著,多有區域淋巴腺腫大。基底細胞癌好發于眼眶、內眥(見書后附圖6,以下簡稱附圖)、鼻、頰、前額、手背;潰瘍邊緣呈蠟狀、結節形、卷起,包有的呈黑色,炎性反應輕微或無,轉移極少,主要向深部組織浸潤。
3.如何預防皮膚癌
預防皮膚癌的發生,首要一點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盡量避免長期接觸有害的化學物品如瀝青、焦油、砷化物、苯并芘等,這些化學物質都有較強的致癌性。對于因工作需要,必須長期接觸有害化學品的工人,尤其要有良好的勞動保護。同時,我們也要自覺保護好我們的生活環境,不要隨意點燃輪胎、瀝青、塑料、電線皮等物質。
第二,防止長時間的皮膚暴曬。醫學家發現紫外線照射可誘發皮膚癌,長期工作在陽光下的農民、漁民、野外工作者較室內工作者發生皮膚癌的幾率要大很多。所以在戶外工作、游玩時可涂些防曬霜之類的物品。第三點是要注意電離輻射,這主要是針對放射工作者而言。第四點是患有光化性角化病、著色性干皮病等癌前病變者,應盡早進行治療,爭取將皮膚癌扼殺于萌芽之時。最后,要加強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 以上就是關于“李登輝患皮膚癌臉上動刀 馬年開春帶傷疤露面”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李登輝患皮膚癌臉上動刀 馬年開春帶傷疤露面”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