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通撲通我的人生》:親情的重量

韓國電影慣性被貼上“催淚”的標簽,它們十分有秩序地被安排淚點笑點,偶爾一句不經意溜出來的臺詞,都頗能讓人回味。無論劇情推進的張弛有度或臺詞對話的凝練卻感情充沛,都離不了編劇的專業技巧與生活閱歷。
“爸爸對不起,其實應該我來背你的。”突然失明了的16歲少年雅林羸弱地靠在爸爸的肩頭,對爸爸這樣說。這是韓國電影《撲通撲通我的人生》的片段。最看不得電影中關于親情的橋段,上次是看韓國電影《奇怪的她》,中年兒子面對已經重返20歲芳齡的青春老媽,勸阻她不要再次犧牲自己給遭遇車禍的孫子獻血,畢竟寡居的媽媽已經為了兒子犧牲了一次青春,但“少女媽媽”卻抱著中年兒子說:“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是會重來一次。”看著戲中的錯位母子倆相擁而泣,我還是不禁動容。真是沒出息,但越是年紀大了越不能承受這種親情的重量。想想自己做到了多少,也是心中有愧,看著年邁的父母彼此攙扶地蹣跚出行,還是覺得自己為他們做得實在太少太少了。所以還是希望努力賺錢之余,還能留更多時間陪在他們身邊,哪怕是和他們多聊會兒天。他們從來不會苛求些什么,就是希望總能看見你在他們眼前轉悠著,也算是他們最欣慰之事。他們從來不愿開口講出這些,只希望在開口前,你能主動做到就好了。
《撲通撲通我的人生》就是反著講了一個孩子與小爸媽之間的故事。17歲少年大洙和同齡少女美娜生下一個天生早衰的兒子雅林,當雅林長到16歲時,身體停留在8歲,而生理機能卻已經到了80歲,生性樂觀的小媽媽美娜和小爸爸大洙一直不懈地鼓勵兒子好好活下去,過分早熟和懂事的雅林也從來不給年輕的父母找麻煩,但生活中的麻煩卻比比皆是。原本極度悲情的故事卻被導演及三位主演宋慧喬、姜東元和曹成穆演繹得輕松可笑,但越是在笑過之后才覺得悲情來得更加沉重。“媽媽,聽說人死了都會去銀河的盡頭。”雅林知道自己只有一個月的生命時對媽媽說。“那我們就在那里碰頭吧。”媽媽沒有悲傷,用最溫暖的眼神看著已經失明的雅林,眼里噙著熱淚。我在屏幕之外,心也跟著撲通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