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菊主要病害識別及綜合防治技術
貢菊主要病害識別及綜合防治技術
貢菊主要病害識別及綜合防治技術
貢菊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疏散清熱、平肝明目等功效,不僅可作藥用,而且是一種很好的沖泡飲料。近年來,貢菊在歙縣栽培面積不斷擴大,成為山區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但貢菊栽培中易遭受多種病害危害,且發病日趨嚴重,菊農往往識別困難,防治力不從心,直接影響了貢菊的產量和品質的提高。因此,正確識別病害,開展綜合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一、癥狀識別。
1、霜霉病。以葉片發病為主,葉柄、花梗、嫩莖亦能受害。葉片發病正面產生不規則褪綠斑,淡黃色至淡褐色,葉緣微上卷,葉背面常有白色霉狀物,后期葉片枯死變褐。春季發生危害菊苗,嚴重時往往造成死苗。9月中、下旬至10月份,遇到低溫多雨天氣,病害傳播迅速,易發生流行。
2、黑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初為淡黃色圓形小點,以后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紫褐色病斑,后變黑褐色,也有的受葉脈限制呈不規則形。病斑周圍常有褪綠暈圈,多個病斑可連接成大斑。病斑上后期可看見小黑點(分生孢子器)。下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上蔓延,葉片枯死發黑不脫落,懸掛在莖桿上。每年梅雨季節,病害擴展蔓延迅速。秋季多雨年份,常造成病害流行。
3、根腐病。發生初期須根和支根變褐腐爛,并逐漸向主根擴展。主根發病后,呈水漬狀腐爛,最終導致全株死亡。植株在發病初期不表現癥狀,隨著根系腐爛趨重,出現萎蔫,葉片變黃,最后逐漸枯死。貢菊地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連作發病較重。
4、病毒病。多表現出花葉癥狀,病株心葉黃化或花葉,葉脈綠色。也有的葉片暗綠色,葉小,葉緣、葉背呈紫紅色。發病株易感霜霉病和黑斑病,使葉片早枯。病害在田間傳播主要靠蚜蟲傳毒。
二、綜合防治技術
1、實行輪作換茬。一般要年以上,并選擇排水良好、土質疏松、肥力較好、向陽地塊栽培。
2、培育無病壯苗。選擇生長健壯、花朵大且多的植株留種,培育無病壯苗。菊苗移栽前,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根處理。
3、加強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合理密植。勤中耕除草,促壯苗。后期增施磷鉀肥、餅肥等,提高植株抗病力,促進開花整齊。雨后及時排漬,降低田間濕度。發病初期,結合打頂,摘除病葉,拔除重病株,并集中毀滅。菊花采收后將植株地上部分及枯枝落葉清理干凈,帶出田外,集中燒毀。
4、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和蚜蟲。貢菊遭受地下害蟲為害后,易造成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傳播,發生根腐。因此,要適時控制地下害蟲為害以減輕發病。另外,在貢菊生長過程中,還要及時防治蚜蟲,減少傳毒,減輕病毒病發生。
5、適時進行藥劑防治。病害在氣候適宜條件下,發生很快。因此,防治宜早,以預防為主。防治霜霉病,應在發病初期,噴灑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黑斑病,可選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根腐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40%根腐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澆灌。防治病毒病,可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或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噴霧。每隔天噴1次,連防次,并注意交替輪換用藥。
益母顆粒的成分早上起來口苦該怎么辦怎么樣治療佝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