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早就強調了做人為先的重要性
導讀:幾天前,高鑫零售發布了阿里入住以來的首份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高鑫零售共實現營業收入1023.20億元,同比增長1.9%;凈利潤為30.20億元,同比增長14.9%。
先人早就強調了“做人為先”的重要性
作為首任高鑫零售非執行董事及主席的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也發表了首份股東公開信。
公開信比較簡短,但提到兩個點值得玩味:
一是堅持新零售的三大核心策略:門店數字化改造、多業態多渠道發展、重新定義大賣場。
二是阿里巴巴賦能合作伙伴,從來不是半信半疑半心半意,而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第一點比較好理解,阿里入局高鑫零售,看中的就是高鑫旗下歐尚、大潤發的線下零售資產。截止到2017年,高鑫零售共有461家門店,遍及226個城市及29個省份、自治區及直轄市。這些零售門店將直接變成阿里新零售的一線戰場。
阿里對于高鑫的互聯改造,首先集中下商超的數字化上,比如將過去母嬰區、兒童區的傳統按品類劃分的方式推倒重來,重新聚合成不同的智能板塊,除此之外,這些線下店還承載著天貓落地線下的重任——天貓超市百萬件貨品已在華東地區20個城市167家大潤發上架。
第二點顯然是沖著騰訊來的:過去一年里,騰訊在零售領域布局很多,且出手很快:先是牽手永輝,然后攜永輝入股家樂福中國;一周不到,再攜手京東、蘇寧、融創入股萬達商業,又馬不停蹄的投資了海瀾之家。
騰訊在新零售提出了兩條“鐵律”,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騰訊對于零售業的態度:一是堅持賦能的原則,做零售業的賦能者,馬化騰說的更直接:“我們不是做零售,甚至不做商業,只做是連接”,其次是“去中心化”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這顯然是沖著阿里的中心化的零售終端思路來的。阿里近期一系列內部會議都提及,阿里所引領的新零售變革所秉持的中心,是“以用戶為中心”,“以合作伙伴為中心”。
兩個巨頭,在各自領域開疆拓土,終于在新零售這個領域,碰撞了。
那么騰訊對待新零售和阿里對待新零售究竟有什么區別,上分析的文章有很多,我簡單從我個人的簡單來說說我的觀點。
騰訊和阿里在新零售這塊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待合作伙伴上,騰訊是把半條命交給了合作伙伴,而阿里則是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不好說誰對誰錯,但這種觀念上的差異,也體現在投資風格上。
上圖是騰訊在過去幾年的投資情況,可以看到的是,騰訊的投資金額和數量是逐年增加的,換句說,某種程度上,騰訊已經成為中國本土最大的PE機構。
騰訊投資部門主要由兩部門組成,產業共贏基金與投資并購部,其實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主要分戰略投資和早期投資,戰略投資就是類似投資京東,而早期就是更關注一些早期創業項目,整個投資風格是貫穿整個企業發展周期的。
而阿里這邊投資更偏業務,換句話說更是基于業務上下游的協同和打通,比如阿里之前投資和收購了辰森和二維碼,兩家做企業參與SaaS服務的公司,口碑本地生活事業部總經理同時兼任辰森的CEO。
阿里大手筆布局餐飲,背后的原因是,阿里是一整套面向全球的商業基礎設施平臺,他要打通從零售、數據、交易、物流、信用等各個節點的所有環節,他終極目的是要提升整個商業在社會中的運作效率。因此,將其納入阿里零售產業的版圖,對其進行強有力的互聯升級改造,最終和上下游服務形成聯動和串聯,變成行之有效的服務體系,這才是阿里要做的。
餐飲是新零售的重要一環,比如阿里現在孵化的盒馬鮮生,以及騰訊和永輝超市弄的超級物種,都是零售+餐飲的結合體。以前購物不能在店里吃東西,結完賬才行。現在好了,不但可以一邊逛一邊吃,不但能吃到全球的美食,還能半個小時就能拿到上下的訂單,這無疑大大提升了購物的效率和體驗。
自從阿里提出新零售的概念,現在阿里也開始大手筆的布局線下,聯合了大潤發、銀泰、百聯、蘇寧、口碑、餓了么等等伙伴一起推進新零售,形成了八路縱隊的格局。
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騰訊對待新零售是請客吃飯,大家聚在一起,平時聊聊天扯扯淡,沒事再一起聚個餐,有好處大家一起分點福利,不想參加也沒關系,但關系總是好的,對你總是不錯的,也不要求你啥,其樂融融,總之比較松散和諧。
阿里做新零售是大哥帶著小弟沖鋒,一榮俱榮,一敗俱敗。
為什么這么比喻呢?因為騰訊的想法,本質上就是請客吃飯的想法,先把大家先聚到一快,不管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有過節的沒過節的,總之在騰訊系這個大家庭體系下,大家先熟悉認識一下。因此,表面上顯得比較“溫和”。但騰訊對被投資企業之間的整合能力就會相對比較弱。例如最近在打車領域打起來的美團和滴滴,以及在電商領域互為競爭對手的拼多多和京東。
阿里則相反,在過去一年多的投資中,阿里主導的,獨立投資的占到38%,領投的占40%,二者合計達到78%,阿里對于投資項目,大部分都是領投或者獨立投資,控股的也不在少數。在外界看來就會顯得比較“霸道”。
但要真正的實現商業變革,對阿里巴巴來說,對零售業的伙伴來說,都是一個全方位、全鏈路的深刻的改造,這必然要求更強的意志和更堅決的執行力,而這也是為什么阿里在新零售的生態體中顯得”霸道“的本質原因。而反過來,如果目標不是商業變革而是流量變現,則只需要抓住流量一頭,對并購入股的公司的具體運作根本無需接入,這是騰訊在其合作伙伴中顯得”開放“的內核。
這里我們就要談到騰訊對于投資的邏輯了。本質上,騰訊是追求全領域的打通,騰訊在交通出行、零售、文娛、智能硬件、互聯金融各個領域多方出擊,但其實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能發現,騰訊的投資主要還是集中在泛娛樂文娛領域,這跟騰訊的基因有很大關系。但騰訊最核心的兩個領域,和社交,騰訊幾乎沒怎么投資,原因很簡單,騰訊在這兩塊幾乎是壟斷地位,用戶現在已經10億了,占據了整個游戲行業半壁江山。
騰訊投資的邏輯,本質上是流量換資源。劉強東在書里說過,之前易迅也靠騰訊導流,但怎么也賣不好,現在接入了騰訊的流量,效率是過去的兩倍,就是這個道理。騰訊通過流量和資本的優勢,快速進入每一個賽道扶持現有的優勢企業,推動其快速成長,從而獲得超值的投資回報。在騰訊年報上,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投資帶來的價值了——騰訊發布的年報中披露,騰訊的收益很大一部分是靠易鑫、搜狗,以及東南亞電商公司Sea上市獲得的,說騰訊是一家收流量稅的投資公司,一點不為過。
新零售爭的到底是什么?其實是流量入口
既然騰訊可以靠自己的投資獲得如此超高倍的收益,那騰訊為什么要布局新零售,和阿里虎口奪食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零售行業,是未來數據和流量的來源之一。
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一是在未來幾年,大量的的線下業務會互聯化,從非互聯到互聯這中間,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這是大趨勢。而這其中,用戶信息、流量、交易、社交等各個傳統線上的產品,會逐漸和線下融合。
其次是,盡管阿里已經是零售帝國了,但和零售總量相比,還是非常小,更何況線上只占總零售的三分之一,換句說還有三分之二的市場沒有消化。
傳統零售+X(生鮮、餐飲、娛樂、親子)”等多種新形態的零售形式已經初具雛形,其次,圍繞支付流量學高為師數據和線下場景的重構,阿里和騰訊已經開始布局了。老實說,支付與線下商超之間仍缺少實質性關聯。阿里的盒馬鮮生對于支付這種支付工具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從表面上看一旦阿里線下零售全部完成支付入口的獨家化,支付將面臨無地方落地的窘境。零售這個行業還是很看規模效應的,一旦規模形成了,翻盤就真的很難了。
便秘吃什么通便快肥胖癥的外科治療老年出現中風癥狀怎么辦- 自制米酒,糯米蒸熟后不要直接加酒曲!多做1步,酒香更志摩,更甜
- 31分5板4帽!進攻第一,強攻第一,保羅幫手超級崛起,這交易血賺
- 2022年陜西省暨西安市科技活動于在隆基啟動
- 雅迪首次公開“生物技術天團”,以尖端生物技術挺進全球市場
- 吃飯遇到主導,該不該給他買單?高情商的人用這3招,難怪受重用
- 丁建榮|歌行二首
- 秋夜丨林勇:鄉居 (二首)
- 越是危機時刻,越是要把錢花在短刀上
- 職場焦慮迷茫,不敢談幸福。建立三種認知助你走在贏得幸福的路上
- 搜狐汽車世界性快訊 |日產汽車6月中國銷量109051輛 同比下降4.8%
- 健帆生物(300529.SZ)董事李峰上半年減持24.65萬股 減持實施完畢
- 20年前的《小學生張三豐》才是美女如云,女主到女配個個美若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