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精蛋白短缺引焦慮 業內稱藥業“獨家生產”風險大
兩個多月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外科教授吳鐘凱被告知:魚精蛋白缺貨。這是一種每支不過兩元左右、一場手術只需七八支的老藥,這位心臟專家在其數十年的從醫生涯中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9月中旬,魚精蛋白短缺事件先后在京滬爆發,大小醫院手術叫停,醫生連夜奔走借藥。據稱,魚精蛋白目前的供應量只能達到正常需求的1/4,短缺危機至少要持續到明年第二季度。
此前毫不起眼的魚精蛋白為何會高調“失蹤”?對此,醫院、藥廠及相關行政部門各執一詞。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廉價“老藥”正面臨生存危機。
如果沒有這場空前的短缺事件,吳鐘凱不會特別注意到魚精蛋白這種藥。在一場復雜的心臟外科手術中,這種低調的“老藥”是絕對的配角。
醫院
“洛陽紙貴”被“搭售”
魚精蛋白是一種堿性蛋白,主要在魚類的成熟精子細胞核中作為核精蛋白存在。在心臟手術中,為了防止凝血,需使用肝素,但大量使用肝素會導致出血。而魚精蛋白能夠抑制肝素、減少其副作用。因此,心臟手術必須用它,每場手術約用七八支。
魚精蛋白注射液一盒5支,售價約10元,每支兩元多,也就是說,一場心臟手術約需使用15元錢的魚精蛋白。
7月初,在得知該藥可能短缺之時,吳鐘凱以最快的速度行動了起來。兩個多月以來,中山一院迅速聯系各小醫院和中大的各教學點,四處搜羅這種藥。
與此同時,廣州醫藥公司副總經理劉允堅也開始忙碌起來,“各家醫院都來聯系我們。”這幾天,他陪同一家醫院的負責人赴京滬,拜訪幾家有該藥生產批文的藥廠。
“缺口太大了,估計現在的供應量只能滿足醫院正常需求的1/4。”雖然已有藥廠加快生產,但劉允堅認為,短缺危機短期內難以解決,“樂觀估計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全面緩解。”
原本廉價的魚精蛋白一夜之間“洛陽紙貴”,醫院被迫各顯神通――有藥劑科的醫生透露,他們在求購魚精蛋白時,有存貨的藥廠提出必須搭售肝素鈉,而且是限量搭售。“買一箱肝素鈉,才配一盒"魚精蛋白"給我們,太不合理了。”
被迫無奈,非緊急手術只能先放一放,有的醫院選擇向行政主管部門求援救急;還有大醫院匆忙派人四處向尚有存貨的各級小醫院“借藥”。
按理說,這是一種臨床必用的老藥,有固定銷路,可如今為何會突然出現短缺呢?
吳鐘凱介紹說,魚精蛋白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要低溫保存,但又不能冷凍,不宜久放。這種特性決定了它只能“現用現做”,不可能有大量庫存。而且,它只能從魚的精子中提取,不能化學合成,產量受限制。
藥廠
有批文為何不生產?
更重要的是,國內藥廠對魚精蛋白的生產積極性低下。國家藥監局數據庫顯示,以下企業擁有魚精蛋白的生產批文:多多藥業、凱悅制藥和上海第一生化藥業,北京斯利安藥業則有生產原料藥的資格。
然而,截至2011年,全國僅有上海第一生化藥業一家生產魚精蛋白,今年7月,這根“獨苗”卻被指“暫時停產”。 以上就是關于“魚精蛋白短缺引焦慮 業內稱藥業“獨家生產”風險大”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魚精蛋白短缺引焦慮 業內稱藥業“獨家生產”風險大”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