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近日說,“十二五”規劃中,我們確定的年經濟發展速度是7%。
長期以來,GDP增長8%似乎是中國經濟正常增長的底線,或者說,8%是中國經濟信心的底線。據說,如果GDP增長低于8%,就會有許多社會經濟問題不好解決。例如,GDP增速低于8%,地方長官的政績考核似乎就比較難看;GDP增速低于8%,我們就無法體現大國風范與大國責任;GDP增速低于8%,則財政與稅收的“錢”就不夠花;如果GDP增速低于8%,就會有許多企業關門,同時也會有許多人丟掉飯碗。因此,GDP保8%,既是保信心、保面子,也是保稅收、保民生。
為了保8%,在上世紀90年代末、2004年前后、2009年都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以巨額的政府投資建設基本設施來拉動經濟,在2009年創造了4萬億的空前規模。2008-2009年的另一個戰略轉變,就是出口的減速。
溫家寶說,我們已經開過多次會議,向地方政府講明,我們“十二五”的主題和主線就是要貫徹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我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在于科技進步,是在于擴大消費,我們必須走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自主發展道路。
2000年以來,GDP 增速只有2001年低于8%,有兩年是8%,其余年份都高于8%,最高是2007年11.4%。汽車產量增長幅度最低的是2008年5.21%,低于GDP增長幅度,其余年份都高于12%,其中有4個年份高于30%。
但是從逐年的對比看,汽車產量增長與GDP之間并沒有直接對應的關系,比如2001年GDP增長幅度最低,只有7.3%,但是汽車產量增長幅度卻并不是最低的一年。2007年是GDP增長幅度最高的一年,但是這一年汽車市場的增長幅度是22%,是比較平常的一年。2009年汽車產量增長48.3%,而GDP增長只有8.7%。
有的人認為,既然GDP增速放緩,汽車市場也必然放緩。誠然,宏觀經濟對汽車市場有重大影響,但是對商用車和乘用車市場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同時“十二五”期間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將發生重大的變化,所以GDP與汽車生產的關系也將發生變化,不能再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模型來預測汽車市場。
商用車市場波動與宏觀經濟調控有直接的關聯效應,影響比較大,但是乘用車市場與固定資產投資這樣的宏觀經濟變化卻關聯不大,因此GDP放緩到7%,對商用車市場影響是非常關鍵的。
從另一方面看,既然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那么消費的增長必然要高于GDP的平均增長,而汽車消費作為消費增長的主力軍,其增長速度必須保持在兩位數以上。
溫總理指出:我們絕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來換取高速增長、盲目鋪攤子,那樣就會造成產能過剩,環境資源壓力加大,經濟發展不可持續。我國的汽車消費也越來越明顯地受到環境承載能力、能源負擔能力、城市交通系統容納能力等等重大因素的制約,所以汽車工業的發展也要轉變增長方式,從單純的數量型增長向節能、環保方向轉變,向二三級乃至三四級市場轉變,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