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報告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擴散可能性低
北京報告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圖片來源于網絡)
晨報訊(記者徐晶晶)本月15日,北京報告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目前患者病情穩定。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地壇醫院周邊已緊急開展蚊媒應急監測,結果顯示白紋伊蚊成蚊及蚊幼蟲密度均為零。北京出現寨卡病毒病傳播和擴散的可能性較低,市民不必過度恐慌。
昨日,市疾控專家介紹稱,寨卡病毒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叮咬傳播,發病季節與當地的媒介伊蚊季節消長有關,疫情高峰多出現在夏秋季。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臨床特征主要為發熱、皮疹、結膜炎或關節痛,極少引起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新生兒小頭畸形、格林-巴利綜合征可能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
目前為止,本市尚未監測到寨卡病毒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2011-2015年監測結果顯示:本市捕獲的蚊種中優勢蚊種是淡色庫蚊,占捕蚊總數的94.8%,其次為寨卡病毒潛在媒介白紋伊蚊,占4.79%。北京市白紋伊蚊最早出現于5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達到高峰,10月下旬基本消失。
本市出現首例寨卡病毒病輸入病例后,市疾控中心于當日對地壇醫院周邊緊急開展了蚊媒應急監測,結果顯示白紋伊蚊成蚊及蚊幼蟲密度均為零。鑒于本市目前沒有埃及伊蚊分布,潛在媒介白紋伊蚊構成比較低,北京出現寨卡病毒病傳播和擴散的可能性較低。
不過,疾控專家提醒,白紋伊蚊主要孳生于各類小型積水和人工容器,隨著夏季的來臨,蚊蟲密度會逐漸升高。為此,本市將于6-9月開展統一滅蚊行動,希望市民能及時清理家中及房前屋后、社區、街道的各類雜物,翻盆倒罐,清除積水,減少蚊蟲孳生。
另外,外出旅游務工應關注目的地蚊蟲傳播疾病近況,盡量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地區,孕婦及計劃懷孕的女性不建議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國家或地區。如在旅途中或歸來后,一旦出現發熱、皮疹、肌肉關節疼痛等癥狀,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并主動告知醫務人員相關旅行史。 以上就是關于“北京報告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擴散可能性低”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北京報告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擴散可能性低”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