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開封的茶與茶坊
中國茶網資訊:今天,代表著時尚的“咖啡運動”正在滲透著茶中國的角角落落,咖啡館在每個城市的擴張速度都與它日日暴漲的營業額成正比。
可一千多年前,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就在那座曾經輝煌的大宋皇城開封,中國的茶是引領當時世界飲料潮流的代名詞;“點茶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艷羨和仰止的沖茶藝術;而“龍團鳳餅”更是餅茶的巔峰之作。
茶與茶館
如今,做官兒做到一定級別,家里是必有好茶的,無論你愛喝與否。
生意做大了,有錢了,辦公室、家里,是必備一套好茶臺的,因為那是“門面”。這情景有點類似改革開放之初,一些人一夜暴富后,開始瘋狂地為自己裝修書房并瘋狂地為書柜塞滿各類圖書一樣,愛與不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書就在那里,茶也在那里。
在成都等地,無論逛到哪里,總有個茶館可以喝喝茶、歇歇腳、聊聊天什么的。但在今天的中原地區,想尋一處正經喝茶的地兒,有點兒不太容易。即使尋到一處茶館,也大都跟“棋牌樂”有關。想在這些曾經塞滿歷史的城市里找個茶館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似乎有點“圖樣圖森破”。
茶與咖啡
與此同時,咖啡館在中國各個城市的擴張速度與它日日暴漲的營業額成正比。報載,年初,韓國“漫咖啡”在鄭州店面中,客流量每天穩定在600人次左右,高峰期甚至需要排隊。
“咖啡運動”正在滲透著茶中國的角角落落。
喜歡泡咖啡館的消費群體基本以宣稱時尚、小資、文藝范兒的白領為主,他們認為:“當整座城市都上緊發條時,咖啡這扇門,可以讓他們暫時逃離世界;咖啡是有價格的,但坐在咖啡店里的時間無須付錢。”
但其實,當整座城市都上緊發條時,茶這扇門,也是可以讓你暫時逃離世界的;茶是有價格的,但坐在茶館里的時間也是無須付錢的。
曾幾何時,中國的茶是引領當時世界飲料潮流的代名詞;曾幾何時,中國的茶館也是小資、時尚的代言人;曾幾何時,中國北宋的“點茶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艷羨和仰止的沖茶藝術;曾幾何時,中國北宋的“龍團鳳餅”是餅茶的巔峰之作。
茶與奇葩的大宋王朝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大宋王朝是一個特別奇葩的朝代。
一方面經濟實力當時全球最強,長于“文治”,卻又短于“武功”,以至于當時世界上最強大、跺跺腳都會造成國際輿論影響的大宋王朝還要看人家金國、遼國的臉色,年年要給這兩個馬上民族上貢;另一方面,大宋王朝的好幾任皇帝雖然都不算是好皇帝,卻能稱得上書畫家、美食家,皇帝當不好就當某某家的概率超出了中國歷史上的其他任何朝代。
比如那位丟了江山、當了俘虜的極品皇帝宋徽宗,這貨不僅詩書畫皆曉,也是一位茶的熱愛者和追隨者。因為愛茶到極致,他曾經寫了一本《大觀茶論》,對茶的采制過程及烹煮品飲、民間斗茶之風都描述頗詳。不僅如此,他老人家還針對當時開封城內茶、酒合宴的情形做了一幅《文會圖》,對后世研究文人茶文化極具參考價值。
唐朝由文人、隱士、僧人領導茶文化。到了北宋,從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歷代皇帝都有嗜茶之好。因此,各地貢茶越做越精,民間斗茶之風亦愈演愈烈,以至于當時上至宮廷、達官,下至百姓,茶成了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北宋諸王納妃的禮品中除羊、酒、彩帛之類外,還要有“茗百斤”。而后來民間訂婚行“下茶禮”即由此而來。
由于嗜茶,趙匡胤執政時還常常光顧開封街頭的茶坊、茶肆。據說,他有次逛到寺東門大街“丁家素茶”品茶,一時高興,竟將宮中收藏的三國著名畫家曹不興的畫親賜給店主。店家獲此寶物后喜極而泣,懸掛于店中。從此,開封城內的茶坊、茶肆就有了懸掛字畫的風俗。
斗茶與茶藝
北宋依然流行餅茶。
但那個時候的餅茶跟現在流行的普洱餅茶是兩個概念。無論制作工藝還是技術含量,北宋的餅茶都更加復雜、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