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10點是我們從訪談里整理出來的10個
不管是互聯業界,還是非互聯領域的產品愛好者,對、團隊以及張小龍本人都有不完全了解,因為張小龍甚少在公眾場合出現,團隊過去也只有在極客公園的活動上進行過分享。
2月底,負責人、騰訊副總裁張小龍接受了《商業價值》雜志和極客公園的采訪,采訪過程中聊了很多具有啟發性的話題。我們將采訪的內容整理成了數篇文章。本文是專訪系列的第一篇,關于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事實上,極客公園一直在跟蹤的發展,在版本4.0 后,我們幾乎每個版本都給讀者以不一樣的視角來解讀這個產品,我們曾說4.0是帶著平臺話夢想的,而4.2 則已經包含了大平臺戰略,在公眾平臺被熱捧時,我們也看到了營銷存在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一面,甚至我們還猜測,如果是新浪的,新浪會怎樣運營。
以下10點,是我們從訪談里整理出來的10個很有意思的點。
一、不被限制定義的
這是一個移動互聯時代全民正在參與回答的問題。但當我們問張小龍,是什么時,他并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或者說,他不愿意給下定義。
2013年2月5日,4.5發布,啟動頁面的底圖是個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團動態的火焰點亮。頁面中下部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直接進入,另一個則是聽一首老歌,崔健的《一無所有》。
當問起張小龍為什么要選擇這首歌時,他笑了笑反問:你覺得是為什么?
而當你問張小龍是什么的時候,他一樣會把這個問題拋給你。
你如何使用,決定了對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張小龍說道。
二、的語音識別系統是自主研發的
4.
5 版新增了語音識別功能,不少人認為這套識別系統用的是在極客公園系列活動上多次露臉的科大訊飛的技術。但事實上,的語音識別技術是自主研發的 。
團隊一共200多人,其中研究語音識別的就有30來人。
三、為什么不做 iPad 版?
張小龍認為,團隊在最合適的時間做了最合適的事,并抓住了移動互聯最本質的東西,使得能夠迅速崛起。
確實,正如極客公園之前對每一個版本的解讀,幾乎每一個版本都在做最合適的事。
那么,為什么不推出iPad 版?因為還不是適合的時機么?
我們確實不重視iPad 版,因為iPad 更多是在WiFi 條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戶使用iPad 來注冊,那么你跟他發消息,他可能不能馬上收到,這樣的體驗就會很糟糕,他就喪失了隨時的特征。這并不代表我們不做iPad 版,如果我們要做,那肯定是我們想清楚了為什么要做,而不是為了多一個平臺的終端。
四、后悔使用綠色作為主色
最初版的主色調是藍色,后來換成了綠色。張小龍說到,
其實我們現在有點后悔用綠色,因為在很多安卓上,綠色的偏色很嚴重,看起來就是黃綠黃綠的。
剛開始是藍色的,因為第一個版本是比較匆忙的,當時用的是系統的顏色。后來我們有一個版本就覺得應該調整一下顏色,就換成了綠色了。
然而,這個時候的產品形態已經基本定型了,用戶數也非常龐大,這時再去調整品牌顏色是不太可能了。
其實我們現在很糾結,但現在改起來就對形象有影響了。
五、商業化可能從公眾平臺開始
產品最終肯定是要商業化的。那么,的商業化最有可能從哪里開始?
商業化和好的用戶體驗我一直希望能做成不矛盾的,不是商業化了就要損害用戶體驗。這是有可能的,也是我們將來的目標。
張小龍的這一番話,與極客公園創新大會2013上,豆瓣CEO 阿北談及的用戶價值的外部性不謀而合。
其實,如果要在App 里打一 banner 廣告,這樣商業化是很容易做到并產生收入的。但你會發現,沒有這樣做,甚至連騰訊內部的廣告也被砍掉了。因為,在團隊看來,這樣的商業化和用戶體驗是相沖突的。
為什么我要嘗試公眾平臺,因為這個平臺包含了一些潛在的商業潛力,當它行得通的時候,可能它既滿足了商業化的需求女孩相信,用戶也覺得沒有被騷擾到,甚至還可以付費來獲得服務,那這就是很好的商業化。
如果以這種方式商業化,必將帶來新一輪的開發者掘金高潮。
六、搖一搖是個關鍵入口
不少人發現,4.5版本的,其搖一搖功能不僅可用于交友,還能用于音樂識別。事實上,這個功能的發現來自張小龍一次開車的經歷。
有一天我在開車,聽到收音機里的一首歌,我很想知道是什么歌。我就想,如果能能識別音樂就好了。
在張小龍看來, 搖一搖是一種非常移動互聯的操作方式,它不需要用戶動腦輸入信息,非常簡單地,用戶就能將信息反饋給系統,這時,搖一搖就是一個信息入口。
其實我們一直想在搖一搖上做一些嘗試,因為它是一個入口。說不定我們也會跟電視臺合作,比如在看某個節目時搖一搖,就能搖到這個節目的公眾號,或者你看一個廣告,搖一下可以打開這個廣告的詳情。
七、朋友圈的發文字功能本是內部測試用的
移動端的產品很多都在追求傻瓜化,為什么的一些功能做得那么隱晦呢?比如朋友圈的發文字功能,為什么不告訴用戶長按相機鍵就可以發文字?
關于朋友圈發文字的功能設計得隱晦,很多人說我們這樣的設計很不專業,其實我們的設計特別專業。朋友圈的發文字功能,其實不是一個常規的功能。
實際上,在第一個朋友圈版本里,是沒有發文字的功能開發計劃的,目的就是不想讓用戶發文字。
在上線之前我就說,要不我們做一個發文字的功能,讓我們自己來看看發文字會怎么樣,因為我們不能否定發文字的可能性。
張小龍接著說,于是,抱著內部測試的心態,我們設計了長按相機鍵發文字的功能。
八、為什么朋友圈不鼓勵發文字?
第七點提到,朋友圈的發文字功能本是內部測試用的,雖然要長按相機鍵才能發文字,但即便如此隱晦,這個功能還是被用戶發現了。
當時也想到了,肯定會有人發現,那我想如果被發現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被口碑傳播的彩蛋,因為別人發現了會很興奮,然后會去炫耀、去告訴別人,那他也會傳播開,但他傳播不會特別廣,不會導致里面文字泛濫了。
張小龍說到,
回過頭來說,朋友圈原本是不允許發文字,或者說不鼓勵發文字的。不光是怕泛濫,這里有個基本的假設,要一個人寫一段字的難度遠遠大于他發一張圖片,對于一個普通用戶來說,你讓他一天寫一段話出來,而且這段話還得讓別人看到,他還要寫得好,其實很難。我希望我們的產品是每個人都能用的,那么,圖片是最好的介質,圖片每個人都會發。
新浪微博很多人都不會用,而朋友圈的目的是要讓每個人都能用,如果要完成這個目的,就一定要把門檻降到最低,降到哪怕一個農民工也會用,這種挑戰難度其實是很高的。
如果是文字和圖片都有的話,反而不容易達成這樣的目標。比如說,你的文字寫得好,你肯定會每天都寫一些,你的朋友一看,你的水平那么高,我肯定不寫了。又或者你看別人的文字那么詩情畫意,你拍一個吃飯的畫面,你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九、其實我們很少看統計數據
做產品的人或許會經常看用戶數據,從用戶數據里發現用戶的特性,并為用戶提供針對性服務。但對于團隊來說,統計數據的重要性并沒那么高。
張小龍說,近期有個同事找我聊,問我是如何通過統計數據來看用戶的喜好,通過數據來做一些東西。結果我的回答是,其實我們很少看統計數據,也幾乎沒從統計數據里看到用戶的喜好。根據統計數據來找需求和方向是挺難的。我們也不會去了解 的統計數據來指導的工作。
但是,應該如何去區分不同的人,比如男性女性或某個地方的人,去為他們提供針對性服務呢?
對此,張小龍的回答很很抽象很專業,你可以把所有用戶看作是一個人,這個人是沒有性別、年齡、區域、教育程度的屬性,他就是一個對象,他包括了所有用戶,他是所有用戶共同需求的交集。
其實也就是,產品要服務所有人。
十、其實是一套I/O 系統
雖然張小龍不愿意給下定義,但把回歸到原點,我們很容易看出來,是一套消息系統。這套消息系統是由對象和消息組成的。
在以前我做技術寫程序的時候,對于一個軟件系統來說,它不管系統有多復雜,核心的組成結構可以抽象為2個元素:對象、消息 。不管一個多么復雜的系統都是由很多對象組成,而這些對象的通信是通過消息來完成的。
的原點,就是一套消息系統。
而隨著的一步一步發展,它將讓所有對象都可以無礙地創造和對接信息,已經擁有3億多用戶的正在為自己構想一個足夠基礎,但是又擁有無限想象的I/O平臺,在這樣一個平臺上,所有的人、物、事件都是對象,所有的行為都被理解為對象與消息之間的通信。
腳崴了怎么消腫止痛瘦身成功后如何保持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一般吃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