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白的IP深入人心在重慶成了一張新地方
江小白式文案,屢屢刷屏,跟杜蕾斯一起成為互聯文案代表;“杜蕾斯江小白敗了”,成為了標題黨們重要的“碰瓷體”。
江小白的IP深入人心,在重慶,成了一張新地方名片。
江小白的創新性溝通贏得了不少粉絲,不少年輕消費者把喝江小白作為了一種時尚化表達,作為了一種標簽。
然而,江小白的銷量卻與其知名度、影響力并不相稱。
江小白的銷量對業內透明度不高,上有各種說法,盛初咨詢給的數據是16年銷量4億。預計17年可達到5億。據稱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全銷售額約1.2億,占總銷量的約30%。
江小白離職的一位高管,則在宣傳案例時稱,江小白的年銷量已經達到10個億。
但不管是4億還是5億,哪怕是宣稱的10億,在市場容量高達六七千億的白酒行業只能算是“蠅量級”。
一方面,傳播力是比肩茅臺、五糧液、遠超洋河、汾酒、古井貢的存在,另一方面,銷量卻僅相當于山東一個大型縣級酒廠,跟一線品牌幾十倍上百倍的差距,連二線品牌也遠遠不如,比光瓶酒不如老村長,比小瓶酒不如歪嘴郎。
說好的“營銷=傳播”呢?說好的新營銷標桿呢?這里一定有什么問題所在,值得所有老板和營銷人學習和深思。
在石頭上擠牛奶,江小白看上去有些苦逼“文藝青年江小白”,人格化塑造,創意化情緒表達,喚起了年輕人的共鳴。這點,江小白做到了,而且極為成功。但在引發消費上卻沒那么理想。觸發了巨大流量,轉化卻很少,留存更少。
奧格威當年講過一個例子,一個政治家在演講,講完后,大家喝彩:講的真好!另一個政治家演講后,人們紛紛抄起家伙:走,去干那個王八蛋!
江小白好像就陷入了第一種尷尬,為什么會這樣呢?
有人覺得是價格原因,相對其它光瓶酒、小酒,20塊100ml的江小白價格太高了。但實際上,對于社交屬性極強的白酒,價格從來不是問題,不同的價格不同的賣法。
大量的吐槽江小白“文案真扎心,酒是真難喝”,這也不是問題,覺得難喝多數是因為跟大部分傳統白酒對比的結果,一個喝慣了濃香白酒的,第一次喝茅臺照樣覺得難喝。
難道是江小白的市場基礎工作不好?事實恰恰相反,江小白的市場基礎工作非常扎實。
“持續的優秀內容輸出”,自不必說,這是目前江小白成功最根本的原因。
江小白的終端基礎工作也很扎實,經銷體系良性,這都是業內稱道的。
廣告投入上不遺余力一個人有個好的心態同時很有章法,沒見過江小白的硬廣,但大量的電視劇植入、文化活動、冠名等投入不菲,這幾年,每年應有上千萬的廣告費。
而江小白在電商平臺上的推廣也非常夸張,
最近看到能開的活動幾乎都在開。
終端經銷,廣告,電商如果說基礎工作沒問題,戰術又很精妙,那一定是在方向上存在問題。
江小白試圖讓年輕人接受一種新的飲酒理念、飲酒文化,甚至是新的品質標準、口味習慣。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年輕人不太喝白酒,對白酒缺乏話語權,傳統白酒中,這是個“雞肋”市場。想要這個雞肋有滋有味,必須進行強大的理念輸出,這是個很難做到的事情。
即便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做到,好不容培養起來的飲酒理念卻又很容易瓦解。跟公孫止的閉穴功夫一樣,屬于難練易破型的。
一是隨著年齡的增大,絕大部分飲酒者會接受主流的飲酒理念,“油膩中年”跟“茅五劍”才是標配,看人下酒碟才是江湖。江小白必須要面對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進行教育,翻來覆去成本很高。那種以為現在年輕人接受了,等他成熟后自然還接受只不過是幻想。
記得江小白剛出道時,給自己貼的標簽還是8090,現在已經不這么貼了。因為六七年一過,年紀大一點的80后都奔四了,開始“油膩”,跟文藝青年談過戀愛之后,都傍了大款或找了個老實人嫁了。
二是即便江小白把年輕人的飲酒市場打開,把“雞肋”做成了“周黑鴨”,也難以建立防御墻,抵擋主流酒文化的侵占。互聯帶給人的影響不是更個性了,而是更從眾了。
另外的大問題是,江小白的IP跟消費場景不和諧。
不管陶老板給江小白的“人設”是什么,但在傳播中,江小白給消費者的品牌人格化印記是“禁欲系悶騷文藝男青年”,這個形象很成功,改善自己的思維邏輯如果用在飲料、休閑食品、服飾甚至一些文化產品上,這個形象都沒問題。
但用在白酒上,江小白的品牌形象卻過于“陰柔”,跟固有認知中的酒局、酒文化融入度不高。
同樣是喝趴下,對比下紅星二鍋頭的“用子彈放倒敵人,用二鍋頭放倒兄弟”,再看一下江小白的“我把所有人喝趴下,就是為了和你說句悄悄話”。哪個有更多應景?
由于兩大方向上的問題,導致江小白雖然基本功扎實、投入巨大,影響力超強,工作做的很多很好,卻并沒有取得與之相匹配的銷售業績。
在一個錯誤的戰場打了場漂亮的戰役,贏得了萬眾歡呼,但其中甘苦自知。
營銷專家曾祥文曾引用科特勒的名言做過點評,“不要在石頭上擠牛奶”。 如果不是江小白公司強大的內容制造能力,可能早就掛掉了。
自媒體人喜歡刷江小白,因為自媒體人有大量的文藝青年,江小白的文案讓他們有共鳴,而渲染江小白的成功讓辛苦“碼字”的自媒體人更有成就感;
很多企業老板喜歡刷江小白,因為好像有一條“不用做推廣,單憑玩玩創意”就能成功的道路,順便教訓下市場部或者乙方公司“寫走心文案”;
很多營銷人也喜歡刷江小白,江小白熟練運營了自媒體傳播手段,IP、粉絲等概念齊全,會讓很多人誤認為這是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營銷案例。
而在老苗看來,不管江小白的陶老板是否認可和了解奧格威的品牌形象論,江小白的營銷都是對該理論一次成功應用:重視形象打造、品牌形象人格化、強調情緒溝通、文化導入策略。
這是營銷2.0的產物,只不過江小白在手段上用了更多自媒體傳播,讓人覺得像是營銷3.0甚至4.0。
營銷3.0到4.0是工具和方法的升級,而從營銷2.0到3.0卻是質的飛躍。
營銷2.0是品牌驅動型,而營銷3.0和4.0是價值觀驅動型。
同樣是移動互聯下的營銷創新,為什么賣硬件的小米被認為是家互聯公司,而賣白酒的江小白卻被稱為創意公司、廣告公司?
江小白是品牌形象驅動型,引發受眾共鳴的是江小白的品牌形象、情緒表達,這對創意依賴很高。但對顧客的影響是風潮型的、即時型的,互動性不強。這也是移動互聯環境下,營銷2.0必須要向3.0進化的原因。
小米是價值觀驅動型,通過價值觀的共鳴,建立與顧客的連接,米粉、雷粉和企業之間的互動又增強了這種被小米稱為“生態圈”的共盟。
所以小米會不遺余力的向業內傳播“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硬件綜合凈利率不超過5%”,正因為這個生態的存在,雷軍的公開信,“小米是誰、小米為什么奮斗”才能刷屏,并引來眾多行業大佬馬化騰郭廣昌們的強烈回復,大佬們都希望企業內部和用戶能夠有“價值觀的共鳴”。
雷軍江湖人稱“雷布斯”,他在喬布斯那里學來的精髓不是發布會、不是情懷、不是粉絲營銷,而是掌握了價值觀驅動的營銷方法。
看等待到關上了心看這些喬幫主的語錄,你就更能理解什么是價值觀驅動。
“營銷有關價值觀……蘋果的價值觀在于,相信富有激情的人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瘋狂的認為,能付諸實踐的人,才是能夠改變世界的人。
向那些瘋狂的、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家伙們致敬。或許在一些人眼里他們是瘋子,但卻是我們眼中的天才。
最重要的是,擁有跟隨內心和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知道你想要稱為是什么樣的人。任何其它事情都是次要的。”
鼻塞流鼻涕的偏方老年人習慣性便秘治療感冒鼻塞流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