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疑天氣預報“被降溫” 預報36℃自測62.4℃
昨日,網友@樓頂哥王凱向本報官博報料:當天中午13時50分在南湖附近一棟高樓上用紅外儀器測溫,地面溫度竟然達到62.4℃。
微博發出后,不少網友跟帖表示,近期持續10多天高溫天氣,氣象部門每天預報溫度在36℃左右,與實際感覺不符。
帶著網友們的疑問,本報記者昨天走進市氣象臺,請專家從氣象數據采集、武漢市的夏季氣候特征等方面,詳解為何氣象部門的標準溫度和市民體感氣溫有差距。
氣溫預報數據主要靠自動氣象站的傳感器以及人工氣象站觀測場中的百葉箱收集,有標準的氣象探測環境要求。比如,百葉箱要放置在高出地面1.5米的地方,而且滿足通風、低濕、避免陽光直曬等條件。根據百葉箱等收集的數據資料,氣象臺作出氣溫預報,氣象學上叫做“標準溫度”。
武漢由于中心城區環境很難達到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的建站要求,所以氣象觀測站設于東西湖區慈惠農場。該站是武漢地區的代表氣象觀測站,所測得的氣象數據參與全球交換。
由于三鎮城區面積大,小氣候有一定差異,“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情況經常出現。再加上標準氣溫和市民實測氣溫的采集條件不同,所以時有數據差距。
氣象部門表示,夏天地表經火辣辣的陽光烘烤后,溫度遠遠高于氣溫。氣溫是35℃的時候,表層土地的溫度可達40℃以上,馬路溫度可達50℃以上。對于穿梭于戶外的市民來說,體感溫度往往超過預報溫度。
氣象預報的是標準溫度,人們實際感知的溫度,叫做體感溫度。兩者是不同概念。
氣象專家表示,體感溫度不等于標準溫度。人們的體感溫度會隨環境、個人體質、個人狀態(運動、休息、情緒)等差異而不同。
在環境方面,影響人們體感溫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熱島效應、人群密度、車輛密度、建筑密度、路面材料(柏油、水泥、草坪等)、日照、空氣濕度等。
此外,由于生活條件改善,空調等納涼設施普通使用。從涼爽的室內外出,體感溫度的反差較大,會愈發感覺室外炎熱。
氣象部門解釋,三大自然條件造成武漢晝夜都熱,讓市民普遍感覺酷熱難耐。
武漢三面環山,南面敞口,呈“凹”字形地理布局。夏日的東南風吹向武漢帶來暖濕氣流,而山體使得熱量堆積在武漢城區。所以不少市民感覺武漢夏天刮的風都是熱風。
武漢是副熱帶高壓最喜歡盤踞的地點之一,長期處于下沉的氣流之中,風力微弱,同時太陽輻射也更容易抵達地面,不到正午氣溫就開始飆升。
大面積水體給武漢的夜晚增溫。湖水白天吸收熱量,夜晚放出大量的熱,還給空氣增加了濕度,形成“桑拿”效應。
氣象專家解釋,國內一些城市預報的氣溫比武漢高,但是人體感覺卻沒有武漢熱,原因就是武漢的自然條件特殊。(記者李俊通訊員胡芳玉劉火勝實習生江美儀) 以上就是關于“網友疑天氣預報“被降溫” 預報36℃自測62.4℃”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網友疑天氣預報“被降溫” 預報36℃自測62.4℃”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