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度AllinAI后的跑道矯正
誰在分割萬億市場的蛋糕?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實施穩健增長的人口政策,加上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教育文化等產品日益成為主要消費項目。
從人口增長和消費能力這些基礎條件看來,教育市場的增長動因在未來幾年內都不會減弱,也就意味著教育產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會源源不斷的涌入熱錢。
就拿針對青少年的K12教育和針對成年人的職業教育來說,智研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K12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10388億元,而由于社會壓力造成的焦慮感,到2020年職業教育的市場規模也將達到8536億元。另一方面,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到2019年中國教育用戶總量會達到1.6億。
龐大的資金投入依然滿足不了不斷增長的用戶需求,教育在經歷了數年線上化歷程后,依然處于黎明前的黑暗。
那么究竟是哪些玩家在分割線上教育的蛋糕?簡單來說,可以把線上教育玩家們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布局線上的傳統教育巨頭。如好未來、新東方、尚德等等。這類玩家通常以線下業務為基礎,推出校、課等產品作為線下業務的補充。
第二類是向教育產業進發的互聯巨頭。比較典型的有百度、易和騰訊。這類玩家的特點是平臺式布局,方式既有自建也有投資收購,包括了絡課程、學習工具、知識共享等等多種產品。
第三類則是專注于線上教育的獨角獸企業。如VIPKID,這類玩家大多專注深挖于線上教育產業的某一場景,像VIPKID就專注于遠程口語教育。
我們可以看出,未來教育產業需求面非常廣闊,并非只是應試教育+職業教育的二元體系,還有素質教育、知識付費、STEAM教育等等更多豐富品類。同時隨著智能硬件、AI、大數據等等新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
這樣一來,以往被視作“外行”的互聯巨頭反而更有優勢,平臺型布局更加豐富全面,技術根基也更牢固,能跳脫出資本圈地卻稀于耕耘的燒錢竟錯過了血濃于水的親情怪圈。
教育戰場中,互聯巨頭的三種打法那么從目前平臺型玩家的發展來看,他們能否應對未來教育市場的高增長嗎?
平臺型玩家通常以兩種方式參與線上教育市場,一種是自建項目,另一種是通過投資、收購、流量支持等通往山上有兩條路方式參與創業項目。
例如上圖所示,分別從自建項目和發展方向來看,百度、騰訊、易三家布局也有所不同。
1. 百度:All in AI后的跑道矯正
在教育方面,百度屬于布局較早、也較為全面的。在2012年,百度就將百度文庫的部分內容整合成了百度教育。但百度在教育方面的布局一直偏于碎片化,作業問答有作業幫,但百度知道也承擔了一部分功能,高考提分有覓題App,可百度優課中也有高考相關的課程。
不過在去年開始百度All in AI之后,教育方面的業務線也出現了調整。現在百度提出了AI+教育的概念,開始把重心轉到智慧校園、智慧課堂這類toB市場上,為線下教育的線上化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像作業幫這樣的toC產品,也加入了圖像識別等AI技術來提高效率。
總的來說,百度當前正在矯正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跑道,使其趨于All in AI的大方向。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利于加大百度在AI方面的全線優勢,更多的應用場景=更多技術落地經驗=更多的數據反饋。可值得注意的問題是,AI技術真的是教育的一切嗎?
2.
騰訊:用技術牌換資本牌
依托騰訊的騰訊流量池,騰訊在嘗試利用AI技術和騰訊云來給教育產品提供技術支持。但騰訊在互聯巨頭中屬于對教育投資布局更積極的。從2014年開始,騰訊在4年間投資了40多億共27家教育公司,最夸張的時候曾在2016年3個月投資了四家。而騰訊在投資方面參與的大多是大型項目和獨角獸項目,像VIPKID已經成了35億美元的獨角獸。
但騰訊對于這些項目的內容運營上并不參與把握,大多數時候是純粹的資本布局,偶爾在VIPKID這樣的獨角獸項目中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在教育的投資中,騰訊是在用技術牌換了資本牌在打。
而在自建項目方面,騰訊早期的自建項目家校·師生群、的智慧校園等等,都是建立在自身社交、通信能力上導入流量,幫助老師、家長、學生、學校幾方溝通。在這方面,騰訊是在用流量牌換產品增長。
這樣一來騰訊在資本和自建產品上就都有了相關的布局,但雖然有技術和流量輸血,騰訊似乎在教育的內容打造上不怎么上心。
3. 易:精耕主義提供定制化供給
和百度、騰訊不同,易更專注于自建項目。而易在教育方面所做的也是自己一向擅長的事——搭建內容平臺,吸納優質資源,利用技術整合,對于內容和生態精細化運營。
在內容方面,易的重點在于經營內容源,也就是教師等等合作機構。像易有道推出的同道計劃,就是把“嚴選機制”引入教育事業,投入5億與老師一起打造工作室從而出產優質的教育內容以支持有道精品課的發展。易云課堂也推出了“行家計劃”,通過資金支持、IP推廣方面扶持擁有獨特技能經驗的“行家”,從而保證內容源的充足。
在生態方面,易正在細致打造全鏈的產品生態。在工具類產品方面有有道辭典、有道云筆記、有道翻譯官等等,在STEAM教育方面有《極客戰記》、卡搭編程,云課堂和易公開課、有道精品課則是覆蓋了K12學科教育到成人職業教育多個方面。在硬件上易推出的翻譯蛋、智能答題板、有道翻譯筆等等,也覆蓋了未來教育的多個場景。
這樣一來,用戶不管是想學習語言或是職業技能,想以軟件還是硬件作為學習介質,都能從易找到近乎定制化的組合方案。
變化之中找杠桿,教育還需以人為本互聯企業對于教育的重視有目共睹,但問題是相比傳統教育巨頭對存量市場的牢牢盤踞和新興獨角獸的雄厚資本,互聯企業如何才能切走屬于自己的蛋糕?
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教育市場的變化說起,目前線上教育行業正在發生以下幾點顯著的變化:
1. 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等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越來越多。
除了BAT都在為學校和課堂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最先推出機器翻譯引擎的易有道研發了直接面向教育AI的一系列技術:手寫答題判分的技術、英語口語評分的技術、應用在有道超級計算器里的代數系統,手寫的OCR技術以及英文作文批改和打分的技術。其中,手寫OCR的核心技術具有非常高的準確度,可以使機器在紙上理解用戶學習的過程。這樣的技術和屏上手寫是不一樣的,目前已經可以達到95%的識別準確率即將投入使用。
2. 線上教育平臺與產品的數量都呈現指數型增長,用戶不僅僅需要產品,更需要精品。
易有道精品課、易云課堂和騰訊推出的精品課都在做這方面的嘗試。易有道精品課目前已駛入快速增長賽道, 2017年營收增長530%;在教育部首批490門國家精品開放課程清單里,易云課堂打造的中國大學MOOC入選了322門,超過其余11個慕課平臺入選課程數總和,占比近七成,成為擁有最多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慕課平臺,并且這些課程全部免費。
3. 全鏈生態效益正在愈發明顯,用戶開始向品牌效應聚攏。
教育是一項長效而瑣碎的事業,一個人從小開始,要接觸素質教育、學科教育和越來越火的STEAM教育,離開學校后還需要職稱考試、技能等等多方面的知識獲取。而教育產業鏈上也有課程、教具、工具、書籍等等多個環節。這時只要在兩三個環節/場景上收獲用戶,贏得用戶的信任,用戶就很有可能因為習慣性、遷移成本等原因在生態鏈上沉淀下來。
總的來說,互聯平臺要想在變化中教育市場抓住機會,最重要的還是抓住杠桿——內容生態。
首先,AI技術在未來將不再是多么珍貴的資源,而是一種基礎設施。從互聯企業到傳統企業都在AI+教育,自然說明未來這一方面很難出現差異化和增長點。
其次,當繁多的產品都在爭奪有限的用戶時間時,必然會在戰爭的中后期產生馬太效應,20%的好產品占據了用戶80%的時間。
最后, 教育以人為本,這句話放到今天有又有了很多別樣的含義。人既是教育受眾的主體,也是教育出產的主體,人工智能雖然的確可以批改分數、整理知識,可想要打造完整的教育產品,人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這意味著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支持和流量圈地。教育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的快速發展中,流量戰爭總會隨著產品泡沫流失而休戰,技術差距也會逐漸被抹平。但對于人才和內容的爭奪,才是能撬動產業價值的真正杠桿。
相關:
教育五年:企業的絕路和生路
必讀 | 教育初創企業的“三字經”
版權聲明
凡來源為億歐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急性肝炎住院一般要多少錢高血糖的危害肝昏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