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行業后遺癥該消除了新能源物流車應盡早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我國快遞包裝年耗用量甚巨。如果按照平均每單快件使用1米長的膠帶來計算,2015年全國快遞業所使用的膠帶總長度為169.85億米,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
龐大的包裝用料背后,是不容小覷的環境污染。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將產生300億個快遞包裹,到2018年將達500億個包裹,使用的相當一部分塑料袋和膠帶是不可降解的。
快遞行業伴隨著電商飛速發展,長期行業的“草莽擴張”,使得快遞企業在高速發展之后遺留了許多“后遺癥”,而這樣的“后遺癥”,正在加劇威脅環境和公共安全。
且不論大量不可降解的包裝袋和膠帶,單說飛馳在城市道路上、無視交通規則的“瘋狂電動小老鼠”,就令許多城市的管理者頭痛不已。北京已經有小區開始對快遞電動車說“不”,原因是常有行人和車輛被電動車剮蹭,卻難以索償。
在快遞行業的“草莽時期”,為了加速擴張,快遞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布點迅速,于是,快遞點可以租最便宜的門面,各種“爆倉”和“暴力分揀”就不足為奇了,快遞員自行改裝運輸設備,小小的電動車加裝上大大的貨箱。當然,包裝袋也要用最低價的,環保與否就無人關注了。
事實上,如果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快遞行業的現行業態有諸多不適之處。僅以電動車為例,國家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車速不能超過20公里/小時、整車重量不能超過40公斤,超過這個標準的被視為電動摩托車,需要納入機動車管理。那么,又有多少“瘋狂電動小老鼠”是符合相關規定、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
隨著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快遞業的現有業態勢必要有所調整。例如北京市在部分路段禁行電動自行車,大連市在對電摩托進行限制的同時,對購買新能源汽車送快遞進行獎勵。
整治快遞行業在“草莽時期”留下的“后遺癥”,不僅有助于城市環境和公共安全,也能促進快遞行業的轉型升級。當下,隨著電商行業的升級,人們對于網購的要求不僅是“快”,也看重貨物的運輸安全和接收件時的服務水平。
正因如此,消費者們才迫切需要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電子商務快遞服務體系。
而這,不僅需要快遞企業提升自身硬件水平和服務能力,逐步實現配送工具和運營模式的“升級換代”,更有賴于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完善相應配套機制,解決快遞在城市“最后100米”的問題。
還有半個月,就是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電商大戰拼的不只是電商自身實力,也考驗著各家快遞公司的服務能力。
幾輛車、幾個人就能撐起一個快遞點的時代,總有一天會成為過去,行業洗牌正在暗流中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