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盛投連惡之花
文:呂笑顏、石丹
ID:BMR2004
近日,一篇名為《四億安盛保險一夜虧空》的公開信迅速被廣泛傳播。這使得“百年保險老店”陷入信任危機,更導致不明所以者很是恐慌,以為香港保險出現了什么問題。那么事實到底如何?安盛保險對于此事到底有沒有責任?赴港買保險還“靠譜”嗎?
根據公開信,AXA安盛香港此前曾推出一款105非保證連系式產品(內地稱“投連險”產品)叫Evolution,該平臺上有上千支基金作為被保險公司篩選后的投資標的,以供專業投資者(Professional investor)進行選擇。其中的一支基金“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香港投資基金,下稱“HKIF”基金)出現了嚴重“違約”,致使投資了這支基金客戶的賬戶價值一夜暴跌95%。據稱,這次事件導致200多名投資者的總損失高達4億港幣。
2018年年中,總價值高達4億的保單,怎么在一夜之間資產清零,并且投資人還欠了安盛公司巨額管理費?這個事件究竟是如何被引爆的?這支基金背后到底有沒有黑幕?其他參與方都該承擔些什么責任?我們作為投資者又該從中吸取什么教訓呢?
目前此事正在監管部門的調查之中。
該事件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與涉及安盛這一國際保險巨頭有關,也與事出香港保單有關,近年來關于香港保單優劣的話題乃至爭議從未停歇。
不過,據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此次關于投連險的一個“爆雷”事件,既不應讓整個香港保險業“背鍋”,也需要讓內地消費者打破對香港保險的“迷信”。消費者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香港保險業還是內地保險,投連險都是一個無保底收益且風險自擔的險種,與傳統壽險、分紅險和萬能險存在明顯差異。
同時,香港的投連險與內地投連險也有所不同。比如,內地投連險賬戶都是保險公司自己管理,香港投連險除了保險公司自己管理的賬戶,還可以選第三方的產品,范圍更廣。
從安盛的公開聲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安盛在極力撇清自己的關系。針對HKIF基金、獨立保險經紀公司Asia One的盡調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風險管理體系、對專業投資者資質盡調、底層資產變動信息披露等問題,《商學院》記者向AXA安盛方面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安盛4億虧空”,遭投資者維權
安盛香港的這款名為Evolution的105投連險產品,有上千支基金可供投資者選擇,此次出現嚴重虧損的是其中一支叫做HKIF的基金。
2018年年中,投資者發現該保險產品凈值一夜之間暴跌95%以上,而在扣除費用后保單凈值為負,200多名投資了該基金的客戶總損失高達4億港幣。由此,這些投資者走上了漫漫維權之路,他們聯合撰寫的投資者情況說明書也成了此次事件引爆的導火線。
什么是投連險?投連險與傳統險、分紅險、萬能險同屬于人身險。不過,與傳統險的風險完全由保險公司承擔不同的是,投連險的風險完全由保單持有人承擔。
那么,根據投連險的特性,投連險本身就是不保本的,甚至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的確會出現賬戶價值清零的情況。
投資有風險。從這個層面來看,此事件實際上和一些爆雷的P2P、私募、信托理財產品一樣,即便有銷售誤導存在,投資者還是要為自己在投資時的不謹慎與貪圖高收益負責的。
不過,這個事件又與上述P2P、私募、信托理財產品等“爆雷”事件有本質區別——此次涉及“爆雷”的公司主體是一家保險公司,而且還是一家世界頂級保險公司安盛(在香港的子公司),這似乎與人們心中保險公司“十分穩健”的形象大相徑庭。
事實上,有資深保險人士表示,安盛這款非保證連系式產品和內地投連險有重要不同,內地投連險賬戶都是保險公司自己管理,香港投連險除了保險公司自己管理的賬戶,還可以選第三方的產品,業務范圍更廣。
目前,這200多名內地投資人都在向安盛維權。其中,最主要的四項指控依次為:
1)在持有該保險產品期間,安盛從未主動寄送過該保險產品運行情況的相關資料。
2)該保險產品每到申購日,凈值就大幅上升,每到贖回日,凈值就大幅下跌。為此,數年間曾有眾多投保人多次與安盛溝通,安盛都未給予正面回復,也未給出合理的解釋。
3)該產品在沒有通知投保人的情況下,變更了投資方向,投資于金融衍生工具,導致巨虧;此前投保人從不同中介公司得知,這款產品收益穩定、資金安全,主要用于投資香港物業的租售和二手房屋買賣過程中的增值服務。
4)此投連險產品僅為專業投資人提供,而安盛并未對投資人做專業資格審核,且有投資人所投金額遠未達到專業投資人必須的投資底線,足以說明安盛在推廣售賣此產品時沒有盡到相關義務,負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責任。
所以,從售后服務不到位、產品表現不正常、運作情況有貓膩、產品推廣有漏洞四個大的方面,吃了虧的投資者都看起來很占優勢。
安盛“甩鍋”:我也是受害者
針對投資人疑問,安盛此前曾先后于5月16日、6月10日兩次回應,也看得出來安盛在有意撇清自己的關系,而且還表達出了“我也是受害者”的意味,第二次回應相對實際些,從這份聲明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關鍵信息:
1)Evolution是一個投連險產品,主要由獨立保險經紀分銷,并不在保險代理渠道銷售,銷售時安盛也沒有向投資者提供任何參考意見(即沒有建議投資者挑選其中的某一支基金);
2)Evolution可選擇掛鉤的HKIF基金是由東航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管理,絕大部分選擇此基金的客戶都是經由一家名為Asia One(宏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保險經紀公司購買的;
3)這個基金很有可能涉及欺詐活動,安盛已經請求香港警方介入;
4)安盛已經與受害者進行過多次溝通(安盛認為責任的主要追究方在于基金的管理公司和涉嫌誤導銷售的保險經紀公司,而且在警方得出結論之前安盛也無法給予明確答復),而受害者仍選擇繼續針對安盛進行示威。
通過這份聲明,安盛最想表達的是:安盛香港提供的只是一個平臺,選什么基金,怎么選,都是Asia One經紀在“操盤”。
精算師Alex(化名)認為,從事件的本質來看,安盛作為挑選這支基金并將其納入Evolution投資列表的主事方,必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這支基金的“爆雷”是否與安盛有關目前尚未有定論(因為有證據顯示該基金可能涉嫌詐騙),所以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完全將責任歸咎于保險公司而只字未提基金背后的管理者以及銷售中介是欠妥的(雖然安盛作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更容易引發群眾關注)。
在Alex看來,安盛(香港)作為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投連險產品的提供方,無論是否無辜,將一只可能存在問題的基金納入到可供投資者選擇的投資列表中,本身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顯示了公司在對基金背景做盡職調查時存在一定的疏漏。
而精算師陳君(化名)對于投資風險由投保人承擔、安盛(香港)僅作為承保平臺不需要承擔風險的這種說法是難以接受的,他認為安盛(香港)在基金準入和投后管理這兩件事上是有責任的:
1)在投資人面前,安盛香港就是最大的招攬招牌,多數投資人都是看中香港保險這個牌子;
2)絕大部分投資人都是經由一家名為Asia One的保險經紀公司的推薦而選擇投資這支基金,安盛(香港)知道嗎?如果知道,它是否調查過Asia One為何只推薦這個基金,這其中是否存在貓膩?
3)HKIF基金的底層資產如果發生了變化,跟銷售當時宣傳的不同,安盛(香港)是否有做投后管理,或者要求經紀公司給投資人提醒到位?
同時,據安盛(香港)在聲明中提到“此款產品是面向專業投資者的”,據了解,非保證連系式產品的專業投資者需要持有金融資產800萬元以上,不過,據了解,在此次的200位保單持有人中,符合以上標準的少之又少。
那么,客戶投資的過程中,安盛(香港)是否又對投資者的專業資質做明確要求,是否對客戶資質做充分的盡調、核實?
此外,2018年年中該HKIF基金的資產凈值一夜之間就虧空95%以上,那么,安盛(香港)的風險管理能力也有待重新評估。
針對上述對HKIF基金和Asia One的背景調查、HKIF基金的底層資產變動的信息披露、對投資者資質的盡調、風險管理體系等的問題,記者向安盛方面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不過,如果單從投連險產品的特性來看,此次“爆雷”事件與投資者在銀行購買了一個高風險的理財產品而發生了“爆雷”具有同樣的性質。在購買包含有不確定收益理財產品的時候,無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都會在“風險聲明”中將鍋清清楚楚地“甩出去”,告知投資者風險一切自擔,投資者也會在這份聲明之下簽字。投資者在面臨投資失利的時候,心中難以接受,選擇到銀行或保險公司維權,這一點也在情理之中,更何況是遇到了“賬戶一夜清零”這種極其不尋常的事件。
然而,為何賬戶一夜清零、投資人還欠了安盛公司巨額管理費?HKIF基金背后到底有沒有黑幕?Asia One到底是怎么“操盤”的?
一夜清零,4億港幣去哪了?
產品市值為什么被一夜清零?
據安盛(香港)的官方聲明表示,HKIF的管理人是東航國際金融。按照這個思路,作為HKIF基金管理公司的東航國際金融,就是這整個安盛事件的源頭。正是由于它的管理不力,才導致該基金經歷顯著跌幅并清盤,致使客戶投資本金受損。
事實上,HKIF基金早在2013年就已開發發行,當時由Asia One保險經紀公司的母公司“第一亞洲控股集團”(FAHL),聯合新加坡基金管理人Megatr8一起發行,新加坡Megatr8每年可以通過FAHL分紅,并且最終的計劃是通過FAHL在港交所上市而獲利。
然而,2016年,隨著第一亞洲控股集團的劣跡逐漸暴露,新加坡Megatr8意識到上市無望。
據媒體報道,第一亞洲控股集團曾涉嫌金融咋騙、“忽悠”投資者等等。
隨后,新加坡Megatr8在2016年5月將所持的HKIF基金股份轉手賣給一個香港基金管理人,就目前可得的信息來看,接手的基金管理人應該就是東航國際金融。
在東航國際金融接收后,第一亞洲控股旗下的保險經紀公司宏亞Asia One就開始推廣該基金,借著港險的熱度,選擇保險公司安盛的投連險作為該基金的代銷平臺,在宣傳中重點宣傳代銷平臺安盛的相關情況,從而讓缺乏金融知識的投資者誤把代銷機構的信用當做理財產品本身的信用,并誤導投資者HKIF基金也是有保底的。
就目前網絡上能找到的資料來看,Asia One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誤導銷售的行為。在其向內地客戶推薦HKIF基金的文件資料中,存在著大量虛假宣傳的內容。如標題、“官方背書”,又專門提出Evolution下名為HKIF的基金。
更加嚴重的時,HKIF基金的底層資產,可能已經不是2016年銷售宣傳的各種低風險的“銀行按揭貸款和舊房改造租金”,而是被換成了高風險的“次貸和個人借貸債權”。只是被打上香港保險和香港地產兩類保值資產的大旗,重新包裝后進行銷售。
事實上,對于傳統的物業租金來說,收益率在4%可以理解,然而,銀行貸款如何做到18%-24%的高收益?
單從字面上來理解,按揭業務延伸不就是金融衍生品嗎?能達到如此高收益也就只能說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了。MBS即是金融機構把信用較差的購房人的抵押貸款打包出售給投資人,從而把這批購房人違約的風險轉嫁出去,其特點就是高風險、高收益。
由此,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到了2018年年中,投保人發現該保險產品凈值一夜之間暴跌95%以上,而且在后續繼續扣除賬戶建檔費、管理費等費用后,保單的凈值居然成了負數了。
正是HKIF背后如此錯綜復雜的關系,安盛(香港)的官方聲明中提及該基金可能涉嫌欺詐,安盛已經請求香港警方介入,并積極配合協助調查。
事實上,對于此次產品市值被一夜清零事件,Alex認為,東航國際金融(開曼群島)有限公司管理作為HKIF基金的管理者,自然最清楚這只基金的運作情況、是否真的屬于詐騙,需要對這只基金的“一夜清零”做出合理解釋,應該也會成為香港警方著重調查的對象;Asia One作為這只基金的主要推手,一定在背后與東航國際金融有很深的利益往來,否則無法解釋Asia One為何會在上千只基金中唯獨推薦這支HKIF基金。
而據就職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清算師周文(化名)表示:“安盛的失職在于沒有嚴格篩選可以進入其平臺的基金,缺乏審查機制。但它確實只是個代銷渠道,只追究安盛確實可能收效甚微,想要繼續維權,更應該追究第一亞洲控股和東航國際金融,安盛當然也須一起配合。這個有點像之前在4S店買的奔馳車有問題,該找誰維權?都要找。”
投連險非保本,赴港投保需提高專業知識
此次“爆雷”事件應當給廣大投資者敲響了警鐘,在評估一款理財產品是否值得購買時,不能只關注保險公司或銀行這樣的代銷平臺,代銷平臺的信用和理財產品本身的信用并無關系。
周文提醒到,我們應該從此次事件中得到的經驗就是,購買任何理財產品要關注底層資產是什么,管理人的資質和歷史業績等信息,而不只關注保險公司或銀行這樣的代銷平臺。當你了解了底層資產,底層公司創始人的劣跡斑斑和底層業務的高風險,那么這個基金會清盤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了。但究竟是真的違約清盤還是第一亞洲控股創始人惡意欺詐,也只能等待警方調查給出答案了。
Alex認為,投連險的投保人作為受害者,雖然可能遭遇了詐騙而本金全損,但是對于自己在投資時受到高收益誘惑而做出的欠妥投資決定,毋庸置疑也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實際上,對于投資者來說,如果投資說明書是可以取得的,那么在大筆資金投入前應該了解清楚,對于不懂的金融產品,在大筆投入前一定要做好功課,不要只看銷售宣傳,要仔細了解產品、條款甚至爭議解決,監管及司法環境。
我們常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所以一般投連險的投保人也會選擇投資多支基金,以分散風險。
然而,在Asia One的宣傳和推薦下,受害的投保人們面對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了潛在風險,誤把安盛(香港)的信用當做HKIF本身的信用。他們不僅選擇了HKIF這支實質上劣跡斑斑的基金,而且還將自己的“雞蛋”全部放進了這個“籃子”里,做出了錯誤的投資決定。
安盛香港作為Evolution這款產品的代銷平臺,盡管不參與投保人的投資決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對基金背景做盡職調查時存在著一定疏漏。否則也不會將HKIF這樣一支存在問題的基金納入到投保人可選的投連產品基金清單之中,安盛香港沒有盡到審慎責任。
事實上,此次安盛的投連險產品“爆雷”事件一出,“香港保險不靠譜”的說法再次甚囂塵上。不過,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此次關于投連險的一個“爆雷”事件,既不應讓整個香港保險業“背鍋”,也需要讓內地消費者打破對香港保險的“迷信”。
Alex就表示:“雖然這件事情能夠暴露出安盛香港在管理投連基金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并不能將這個問題放大為香港保險本身,更不能得出香港其他非投連保險產品也有虧損可能的結論。”
事實上,香港出售“105投連險”的保險公司不在少數。但總體來看,投連險并非是香港保險的“主力軍”,香港保監局的一季度數據顯示,一季度長期有效業務保費收入總額為1322億港元,其中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相連)業務的保費則僅為66億港元,占比不到5%。
實際上,投連險就是保險公司提供的一種理財工具,而且在香港和大陸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據精算師陳君表示,在國內,保險公司通常會給投連險中設置多種投資賬戶,賬戶背后分別對應不同的投資標的、不同的投資策略、不同的投資管理人、不同的風險和回報;而在香港,保險公司會將多款基金納入到投連險的底層資產中。
上述資深保險人士認為,結合安盛的公告,本次關鍵問題就是出在“獨立保險經紀Asia One”身上,應該是其建議客戶選擇了那只問題基金,投保人覺得保險營銷員是保險公司的人,是保險公司讓他們這么做的,其實營銷員只是拉生意收傭金的,代表不了保險公司,但客戶是不了解的。
近年來,內地居民出現赴港購買保險的熱潮。據香港保監局數據顯示,2006年,內地訪客對香港保險貢獻的保費還只有28億港元,僅占香港個人保險業務的5.3%;而到了十年之后的2016年,內地訪客貢獻的保費已達到726億港元,貢獻了當年40.6%的香港個人保險新增保費。最近的2017年、2018年,內地訪客對香港業務的保費貢獻稍降,不過占比仍有三成,規模和占比都高于2015年及以前。而在今年一季度,內地居民赴港購買新增保費為127.71億港元,同比增長7.9%,但其香港保險市場占比為26.39%,占比較2017年、2018年后繼續下滑。
“香港保險一度以保費便宜、保障全面、防止資產貶值三方面受內地市場歡迎。”據保險專家表示,“但其中潛藏的法律、匯率波動風險以及來自保險公司自身的風險和保險代理人的良莠不齊,也同樣需要引起注意。投資人不可盲目迷信香港保險的優勢而忽視其隱含風險。”
多數市場人士表示,買保險應該遵循“風險在哪里,就在哪里買”的原則,內地居民在去香港市場購買保險時需要謹慎。
早前,上海銀保監局曾發布過一則行政處罰。據該處罰書顯示,上海奮威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因宣傳推介境外保險產品,被處警告并罰款一萬元。有報道指出,上述機構此前曾在業務端開展香港保險的銷售培訓,并邀約客戶出席保險類專題沙龍活動,議程中包含海外資產配置(涉及代銷的香港保險產品有香港友邦和富通等)。這則處罰透露的信號是,監管部門對保險代理公司“宣傳推介境外保險產品”是持謹慎態度的。
事實上,在內地居民赴港購買熱的2016年,原中國保監會曾提示過相關風險。這為內地人了解香港保險需要做的功課提供了一些參考。提示的風險包括: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保單收益存在不確定性、保單前期現金價值低,退保損失大等風險,并建議投保人需認真閱讀保險產品條款。
對于本次事件的發展,《商學院》也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