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校際差距實現均衡發展
縮小校際差距、實現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表現,是義務教育的戰略任務,也是確保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要內容。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領(2010 2020年)》頒布實行以來,縮小校際差距、提高辦學質量的行動逐步進入快車道,系列法規、舉措和探索性實踐在中央和地方層面全面展開,已構成了一些具有國家特點、地方智慧和學校風格的有效經驗。
注重宏觀引領,加強頂層設計。國家正在通過政策法規和行動綱領,就在全國范圍內縮小校際差距進行整體掌控。2014年,國家前后出臺免試就近入學和教師交換輪崗等指點意見,體現了解決校際差距問題的宏觀視野和國家意志。今后,國家應進一步著力制定義務教育撥款標準,健全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擴大優良教育資源,實現 有學上 到 上好學 的重大轉變。同時,統一辦學標準,實行規范化辦學,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步伐,通過 弱勢補償 和 優先扶持 等政策改善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教育落后局面。
建立系統觀念,規范教師流動。政府已逐漸建立起了教育的生態系統觀和整體發展觀,落實教育資源在區域內的兼顧配給,通過 劃片入學 和 對口升學 等方式,在力爭實現招生制度的透明與規范。一些地方探索實行學區一體化管理和集團辦學模式,重視教師資源的中心角色,通過師資活動破解擇校難題。接下來,政府可進一步優先在縣域內實行 縣管校用 的師資管理制度,規范教師與校長輪崗走教的時間、范圍、范圍和形式,制定并完善編制安排、崗位設定、薪酬待遇和評優晉升等配套優惠政策,特別要推動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到薄弱學校交換任教。
鼓勵地方實踐,堅持學校自主。目前,通過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與一線學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同學校通過協作實現共贏的趨勢日漸明顯。這些有效舉措包括: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建立幫帶關系,為薄弱學校提供資源和經驗,助其實現逾越式發展;校際之間建立課程資源和硬件設施的同享機制,構成校際同盟,開發同享的資源庫和信息包;聯合舉行教師培訓,協同展開校園文化活動,定期交流教學與管理經驗,探索跨學校、跨區域的團隊教研模式,逐漸形成基于職業道德的教學與研究專業共同體,等等。
經驗之外,縮小校際差距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若干問題:如何建立評價校際差距縮小的學校監督機制和政府問責機制;如何避免教師頻繁流動與無序流動帶來的管理問題和對學生教育的消極影響;如何在縮小校際差距的進程中實現均衡發展和特點發展的有機平衡等。此類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和研究人員做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智力開發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碧凱保婦康栓包裝
保婦康栓 海南
赤白帶下用碧凱保婦康栓怎么樣
赤白帶下用碧凱保婦康栓怎么樣
碧凱保婦康栓使用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