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的大學畢業致辭為什么總令人感動
新京報插圖/許英劍
在很多人感喟道德滑坡、價值缺失的當下,民眾對高校畢業致辭的熱中,多少讓我們感到欣慰。
每年到了畢業季,高校的畢業致辭,已經成了各大媒體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也的確每每有精彩的致辭,打動公眾的心。這是有緣由的。
大學畢業,人生觀已基本成型;其中大部分人,從象牙塔開始走向社會。因此,大學畢業典禮,不同于小學或中學畢業。離別與開始的分野,使之更像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禮。對老師而言,年年歲歲花類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每年這個時刻,看著眼前這些斗志昂揚的青年,總模糊晃動著自己青春的影子。這種親切之感,多少猶如父母送游子遠行。
因此有了畢業致辭。致辭者,有大學校長,有教授,或德高望重的校友佳賓。他們不同于父母處,在于作為知識階層,對人生的宏觀思考可能會更多一些。在有限的時間,有機會作最后的贈言,自然會少些兒女情長,多些世界觀的思考 因為人生旅途漫長坎坷,與其贈與細枝末節的行囊,莫如給學生以指引航向的地圖。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大學道統薪火相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知識階層如何融匯理想與現實的智慧結晶。不同的致辭者,風格或莊或諧,或 潮 或 接地氣 ,其實無關作秀,不過是思想所著的不同外衣而已。
今年的畢業致辭,越發振聾發聵,廈大鄒振東教授呼吁, 永遠的批評精神 ;南京大學吳俊教授強調南京大學化入日常的道德操守和文化定力;政法大學王涌教授 英雄 的呼聲則引人深醒 做心靈的英雄、思想的英雄和行動的英雄 所有這些,歸根結柢,都是在重申那些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被無數次踐行過的真諦:完善自己、守護自己、做自己。
在很多人感喟道德滑坡、價值缺失的當下,民眾對高校畢業致辭的熱衷,多少讓我們感到欣慰。一方面,它表明雖然某些大學的現狀不盡如人意,但現代大學的精神傳承,并沒有被時期所摒棄;另一方面,也說明 生活中不止有茍且 ,人們在低頭看路的同時, 仰望星空 的情懷照舊有較強的民眾根基。
固然,說與做,并不是一回事。一次致辭,不管多么精彩,也不可能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走上社會的學生們,注定了將面臨現實風雨的洗禮;即便是他們的導師,未嘗不承受著理想與現實的抵牾?悲觀激憤如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魯迅,對做青年導師懷著復雜而矛盾的心理,但他還是對青年飽含希望,他說: 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不如尋朋友,聯合起來,同向著仿佛可以生存的方向走。
現在的社會,已迥然不同于魯迅時期。走上社會的年輕人,無妨大膽結伴上路。如果遇到曲折和迷惘,無妨稍作停駐,從行囊里拿出今天老師所贈與的人生地圖,也許會回想起遠方的母校,從而增加前行的氣力。(劉志權 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女人經常便秘吃什么好用什么泡腳舒筋通絡
左側頸總動脈斑塊形成
孩子大便干
燈盞花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