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季度出現一次汽車降價高峰
假如把去年發生在汽車市場上的新聞排序,降價應該是第一位的。據網上車市總監華雪介紹,去年國產車價格的總體走勢一直呈下降趨勢,11月份和1月份可比的國產車車型降價幅度高達13.1%,而03年國產車全年降幅僅為8.1%,從這兒可以看出今年的降價范圍和力度是歷年所不能比的。 相比國產車,進口車的降幅更大,11月份和1月份可比車型的平均降幅達到了14.3%,而相同口徑統計的03年全年進口車降幅僅為5%,這也是04年汽車價格的一個特點,即進口車降幅大于國產車。
國產車價格在2004年里面總體走勢是一直下降,而且降價幅度有變大的趨勢。每一個季度均有一個高峰。
年初國產車市場基本按照各廠商預定的目標運行,產銷繼續走高,有部分廠商為了促銷而進行了小范圍的降價,但影響比較小,整體價格基本保持平穩,有所下降,但降幅都比較小。而隨著5月中旬上海通用對全系產品的較大幅度降價,開始引發了汽車市場的價格地震,拉開了04年汽車價格大幅度下降的序幕。通用的降價使通用的系列產品擁有了較高的性價比,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這使得上海通用取得了6月份的銷售冠軍。
降價的效果使得其他品牌開始跟進降價。6月份南北大眾開始聯手降價,降價范圍覆蓋了幾乎全系列的車型。6月份開始汽車價格進入了快速下降的時期。
在價格快速下降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也有了較大的轉變,“持幣待購”現象變得更加普遍,并且越來越嚴重。8月份部分廠商為了恢復消費者信心、穩住汽車價格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當月價格下降幅度變小,但由于銷售狀況不佳,這些措施也沒能維持太長的時間。8月之后汽車價格一直維持在較大的降幅水平上。
進口車價格走勢
進口車價格變化情況更復雜,影響的因素也更多。由于關稅變化,年初進口車價格延續上年底的大幅降價,開始幅度不小,之后價格相對平穩。而進入5月份以后,由于國家宏觀調控等原因使汽車需求量大幅減少,尤其是高檔進口汽車的需求,以及擔心政府貿易汽車的投放對進口車市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進口車價格有較大幅度下降。9月以后由于擔心受明年政策變化影響,汽車供應開始減少,供求相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進口車價格下降幅度比較小,車價基本保持穩定。
供大于求的矛盾是降價誘因
2004年汽車價格的大幅度降價是由多種原因綜合引起的。直接原因是汽車市場的供過于求,而供過于求則是由于廠商對汽車市場需求局限的估計不足,以及國家宏觀調控導致的消費需求減弱,汽車頻繁降價所帶來的消費者“持幣待購”等共同導致的。
2002年、2003年國內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汽車廠商對市場的發展速度和消費者的需求普遍估計不足,汽車供應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出現了供需兩旺的局面,一些比較暢銷的車型有了比較大范圍的加價。在這種情況下,各大汽車廠商紛紛擴大產能,而一些其他行業的資本也找機會進入汽車行業,整個汽車行業的產量和產能在2004年有了比較大的提高。
但是2004年汽車的需求并沒有和汽車廠商預想的一樣快速增長。由于2000年以前積累的私人消費能力在2002年和2003年得到了集中的釋放,2004年私人消費沒能繼續2003年的勢頭;而宏觀調控使得消費信貸縮減,公務車的消費也有所減少,需求泡沫破滅,實際需求也被部分抑制。在這種情況下汽車供需開始失衡,庫存壓力頻顯,各汽車廠商都有了通過降價來帶動銷售、擴大市場份額的迫切需求。在通用和南北大眾降價之后,各汽車廠商紛紛跟進,汽車價格開始了大范圍、大幅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開始了“持幣待購”,使得汽車的需求進一步減少。其他如油價上漲、道路擁堵、停車困難、保險免賠條款、新交通法規的全責條款等因素都對消費者購車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受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汽車的需求較以前有了很大的回落。
雖然有這么多需求下降的不利因素,但是汽車廠商沒有采取果斷措施控制汽車供給,仍試圖按照年初預定計劃進行生產,使得汽車市場嚴重地供過于求。國產汽車市場的供求產生了換位。
和國產車一樣,進口車基本上也受到了以上這些因素的影響。
進口車降價受政策影響和國產車競爭影響
進口車市場的影響因素除了供求外,各種進口汽車的政策也影響很大。
針對進口車的政策如關稅的下調、許可證的放開以及取消進口汽車保稅政策等。關稅下調和許可證的放開使消費者看到了汽車價格未來的趨勢,在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大環境下,這也會使消費者推遲購買的時間,加上廠家對進口銷售渠道的管理比較松散,不能有效協調市場和控制規模,迫使進口車價格不斷下降。而即將實行的落地完稅政策也會對進口車價有所影響,由于進口車汽車保稅政策的取消,進口車的經營成本增加、經營風險也有所提升,在這種情況下一批中小型進口汽車經銷商開始退出進口車市場,進口汽車的供給減少,競爭也有所緩和,在這種情況下,進口車價格趨于穩定。
除了以上政策對進口車的影響,國產車的競爭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進口汽車的價格。
隨著國產中高檔汽車車型的不斷豐富和車價的顯著下降,國產車相對于進口車的競爭優勢逐漸增大,這吸引了相當部分原計劃購買進口車的消費者,進口汽車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通過降低價格來和國產車抗衡。一些暢銷進口車的國產也使得進口車市場受到很大影響。
消費需求受到各種因素制約
制約國產車市場需求的因素主要有汽車的使用成本高和汽車價格不穩、降價頻繁,這些因素在04年集中表現了出來。
汽車使用成本高是制約汽車消費的一個主要因素。從金錢成本上來說,轎車的使用費、稅高,汽車的維修保養成本高昂,油價在不斷上漲并且居高不下,轎車信貸難度增大,利率高;而由于停車難、轎車擁堵嚴重等問題導致汽車使用不方便,時間成本也大大提高。各種政策法規對消費者的不利影響,保險行業的對轎車消費的不利影響,都可以反映為汽車的使用成本。
轎車市場的頻繁降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產車的需求。而由于庫存、經銷商的競爭等原因,未來轎車市場仍舊面臨著巨大降價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購車時間會有一定程度的推遲,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汽車市場的需求。
由于上面這些因素,導致了5月份開始的嚴重"持幣待購",汽車市場的需求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汽車廠商沒有對汽車供應采取及時的措施,導致四五月份開始汽車庫存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
庫存和車價變動幅度有明顯的關系
庫存和汽車降價的幅度之間有比較明顯的關系,根據汽車工業協會提供的全行業產銷數據,我們可以發現2004年4月以前當庫存在一個比較小的量的時候,汽車降價的幅度在一個比較小的范圍內波動,這說明適當的庫存是廠家能控制的,但2004年5月以后當庫存數量比較大的時候,汽車價格處于一種大幅度降價的地步,在這個時候廠商已經不能控制住價格的下降。
2005年價格的展望
05年轎車市場仍然很難樂觀,轎車價格仍然會繼續下降,而部分經銷商退出,會導致車價小范圍大幅下降。具體到國產車,由于巨大的庫存壓力,可以肯定會有比較明顯的降價過程,上半年的降幅高于下半年,但全年平均降幅不會超過04年;進口車的影響因素比較復雜(來自政策的和市場的、匯率的……),短期來看年初的價格會趨穩,中長期價格仍然會以降價為主。
頻繁的降價和大幅度的降價造成了繼2001年底之后的又一輪持幣待購。與那次等待中國加入WTO期待汽車降價不同,這次消費者等待的是"價格何時降到位",他們需要購買汽車的心理底線。本報曾經與TOM網站聯合做過網上調查,受頻繁降價影響推延買車的人占調查總數的70%,國家信息中心信息開發部主任徐長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談到,出現今年汽車市場的持幣待購現象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頻繁的汽車降價削弱了人們購買汽車的信心。二是消費者對即將在明年取消進口車配額后車市價格下降的預期心理。據他估計,今年被抑制的汽車購買數量可能將達到10萬輛。這些人很可能會在今年行動。但受庫存壓力,價格的不穩定性也會造成更多的人持幣待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