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背景信托公司降至家牌照價值遭重新審吧
■本報 徐天曉
自去年以來開始出現的外資股東減持或撤離公司的現象,在今年仍在持續。
今年6月份,興業信托外資第二大股東國民銀行將所持興業國際信托股權(16.8334%)中的一半轉讓給福建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福能集團”),轉讓后雙方各持股8.4167%。
而在此之前,2016年4月19日,蘇州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公眾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擬以6.6億元的對價取得后者持有的蘇州信托的19.99%的股權,目前已獲得江蘇銀監局批復。
外資機構入股信托公司的熱潮始于2007年信托“一法兩規”頒布之后,至2012年蒙特利爾銀行入股中糧信托和摩根大通入股百瑞信托,期間共有11家外資機構參股信托公司。
但是從2015年以來,外資機構對信托公司的態度卻開始發生逆轉。多家外資機構股東,因減持或未與其他信托公司股東同步進行增資等因素,逐漸離場。
去年10月份,華澳信托的外資股東麥格理資本將所持19.99%股份悉數轉讓給重慶財信企業集團;而去年的最后一天,杭州工商信托的外資股東摩根士丹利將所持11.05%的股份全部轉讓給綠地金控。
B股與A股合并的法律和市場障礙遠遠小于B股并入H股的可能。“因為A、B股之間在市場所在地、上市的法律管轄權等方面都沒有大的障礙。而交易貨幣的不同更多的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 若上述蘇州信托股權變更完成,外資背景信托公司將僅剩8家。
方面,其外方股東威益投資去年8月份未同步參與北京信托的增資,所持股份比例由19.99%降至12.72%;新華信托外資股東也未參與去年7月份的增資,持股比例由19.5%降至5.7%。
目前,8家外資背景信托公司,外方股東平均持股比例為15.83%,與外資撤資潮之前相比,已下降3.02%。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信托公司盈利能力減緩,經營風險增加,使信托公司的股東不得不重新審視信托牌照的價值。在此背景下,不僅外資股東頻頻減持,整個信托行業的股權變動也趨于活躍。
不過,有聲音認為,外資對信托公司的立場可能只是階段性的退出,稱信托公司對外資股東吸引力下降為時尚早。
從監管政策上來看,去年下發的《中國銀監會信托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指出,單個境外機構及關聯方投資入股的信托公司不得超過2家,其中絕對控股不得超過1家,改變了由2007年《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規定的“單個境外機構向信托公司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的持股”的硬杠杠。對于一直未能在信托公司經營中獲取足夠話語權的外資機構來講,能夠取得信托公司的控股權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資本具有逐利性。目前來看,信托公司的盈利增速放緩,風險資產規模有所增加。但也要看到信托行業的頂層設計逐步推進,治理機制日趨完善。這為信托行業在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外資機構對信托行業的態度也要取決于信托行業在今后的發展潛力。
此前信托公司要引入外資股東,目的是引入外資股東先進的管理經驗,提升金融創新能力。但是,在過去幾年信托行業的大發展中,外資股東的這些優勢并沒有有效發揮,外資股東難以介入信托公司經營決策中心。但是在信托行業轉型需求加大,尤其是跨境投資漸成兵家必爭之地時,外資股東的優勢和重要性日益凸顯,其利益訴求更容易實現。
石家莊哪家白癜風醫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