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索要帶孫費是親情變異還是社會進步1
“現在開銷越來越大,惱火得很。婆婆給我帶女兒,以前每個月給她300元,昨天她突然提出加工資,說現在的市場價是300元只管喂奶,換尿布,晚上帶睡覺的話,至少要400元。”剛做媽媽不久的李女士昨日郁悶地對記者“訴苦”。奶奶帶孫兒還要付工資?記者隨后調查了解到,時下很多老人幫兒女帶孩子都不是出于自愿,有些老人甚至理直氣壯地跟兒女索要“帶孫費”。
今年九月,家住磨子橋的周女士夫婦喜滋滋地迎來了他們女兒的誕生。由于工作繁忙,夫妻倆沒有太多時間來照顧孩子,只好將住在鄉下的婆婆請來照看孫女。一開始,婆婆對孫女的照顧無微不至,呵護有加。可時間一久,周女士發現婆婆有時有些馬虎。比如用涼水洗奶瓶,奶嘴的防灰蓋子經常不蓋,換尿布不及時,有時甚至隨手拿抹桌子的抹布給孩子擦嘴……
愛女心切的周女士最終忍不住對婆婆暗示,希望她能改正這些不良習慣。誰知婆婆突然冒出一句:“我給你帶孩子你又不給我一分錢,還嫌我這不好那不好,人家給別人帶孩子都要付工資。”“奶奶帶自己的親孫女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居然還要算報酬。再說了,報酬咋個算嘛,難道要按時付費?”周女士與婆婆產生了分歧。最后,婆婆回鄉下了,周女士只好從遠方把自己的老媽請來帶外孫女。
記者隨后聯系到周女士的婆婆謝大媽。謝大媽起初并不愿說起自己的家庭矛盾,但最終還是對記者說出了她的難處:“并不是我不愿意帶孫子,哪個當奶奶的不疼愛自己的親孫子?但是我住在鄉下,在生活細節方面從來都是比較粗心,媳婦是在城市中長大的,對帶孩子的要求與我們鄉下有很大不同。當時說要報酬是一時的氣話,媳婦最后也沒給我一分錢。但我有很多鄰居在給他們的兒女帶孩子時,兒女都給了他們報酬。所以,我跟他們要工資,也不過分。”
在老一輩的傳統中,老人帶孫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而老人往往也樂此不疲。何以周女士一家會出現“帶孫費”的問題?
記者隨后調查了解到,“帶孫費”并不是一個個案,很多家庭都存在老人索要”帶孫費”的問題。在記者隨機采訪的10個家庭中,有8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由自家老人帶。其中,有3位老人收取“帶孫費”。
家住新南門的宋婆婆說出了她索取“帶孫費”的理由:“沒帶孫子前,我的生活很有規律。早晨起來做做晨運,散散步,中午睡睡午覺,打打麻將,下午逛逛公園、逛逛超市。但自從帶孫子后,我每天就沒有自由時間了,常常是累得腰酸背疼。尤其是晚上,孩子一哭,我就要起來哄她,弄得我自己也是睡眠不足。所以,我跟兒子媳婦要報酬,也不算過分。”
宋婆婆的好友劉大媽說:“我給兒女帶孩子都不怎么情愿,但如果不帶,周圍的人就會說我沒人情。以前常常跟老伴出去度假,現在基本上都沒有這個時間了。”
針對“帶孫費”的問題,記者隨后采訪了10位婆婆,其中有6位婆婆對收取兒女的“帶孫費”表示反對,她們認為,這有悖傳統精神,親人之間不能什么都講錢,這會讓親情變質,影響家庭和睦。有4位婆婆對收取“帶孫費”表示理解,她們認為,老人將兒女帶大,已經盡了她們撫養子女的義務。老人帶孫子不屬于老人的義務,兒女給老人“帶孫費”,合情合理。
在某高校圖書館工作的潘女士說:“我們平時忙著掙錢,就是為了養家糊口。贍養父母是我們的義務,但也是很大一筆開銷。尤其是他們生病住院時,往往要花很多錢。所以,他們幫我們帶孩子合情合理,不應該再向我們索要報酬。”
在媒體工作的田女士說:“我每個月都主動給婆婆幾百元薪水。老人幫我們帶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做后輩的要多理解他們。再說了,哪個做奶奶的不疼愛自己的孫子,請她們帶孩子比請保姆放心多了。”
剛做媽媽的王女士更是向記者透露了她的婆媳之道:“除了付薪水外,我還時不時地給婆婆買禮物,哄她開心。家和萬事興嘛!”
而在被采訪的“兒子”當中,對于老媽索要“帶孫費”,他們絕大多數都表示無所謂。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小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老人索要帶孫費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明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贍養父母是我們的義務,帶不帶孫兒是他們的權利。時下的年輕人不應該帶有啃老族的心態去要求父母做什么,親情的社會同樣需要構建契約關系。”
對于“帶孫費”一事,記者采訪了四川守民律師事務所的鄢律師。鄢律師說:“從法律上來講,父母沒有義務幫兒女帶孩子。如果老人為兒女帶孩子付出了勞動,就完全應該得到相應的薪酬。另外,即使父母拒絕帶孩子,兒女也不能因此拒絕贍養父母。總的來講,老人帶孫子是傳統,但不代表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