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存家塾深藏園林記憶的耄耋老宅
朗存家塾:深藏園林記憶的“耄耋老宅”
番禺,在不少老廣州的心目中,總是有著不一樣的地位。這里是廣府文化的“根”。與西關的市井風情相比,番禺的水鄉氣息更能勾起人們心中的鄉愁。這里星羅棋布的古村落、古祠堂、古廟宇、古園林、古民居,蘊含著嶺南文化的精華,也孕育了不少嶺南建筑的典范……
大門上蒼勁有力的“朗存家塾”四個大字依舊清晰可見。劉偉倫/攝
老宅內有兩進。劉偉倫/攝
中國園林5月18日消息:番禺,在不少老廣州的心目中,總是有著不一樣的地位。這里是廣府文化的“根”。與西關的市井風情相比,番禺的水鄉氣息更能勾起人們心中的鄉愁。這里星羅棋布的古村落、古祠堂、古廟宇、古園林、古民居,蘊含著嶺南文化的精華,也孕育了不少嶺南建筑的典范,“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余蔭山房、嶺南祠堂建筑代表留耕堂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更多的園林卻隨著歲月的流逝,無聲無息地淡出了歷史的舞臺。伴隨著它們遠去的,還有人們對“魚米之鄉”的昔日記憶。為了延續鄉村文脈,南方將與民間文保團體攜手,推出“番禺近代莊園尋蹤”系列報道,一同深入鄉間,尋訪那些被時光湮沒的莊園,發掘背后不為人知的往事,并為歷史建筑與鄉村文化保護提供更多的線索。
日前,“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會”成員向本報報料,在番禺大龍街新水坑村里發現了一座被荒草埋沒的祠堂式建筑,名為“朗存家塾”。根據蛛絲馬跡的文獻記載,這座年近“九旬”的老房子背后,竟然隱藏著一片消失多年的民國園林,還勾起了一段幾近被遺忘的華僑史。
【現場】流傳叫做“花園”的地方
夏日午后的新水坑村安寧而靜謐。在新水坑村村民的口中,一直流傳著一個叫做“花園”的地名。然而,無論游人如何細心尋找,卻沒有發現絲毫園林的痕跡。按照村民的指引,一行在南約上街的路口,找到了一座大門緊鎖的宗祠式建筑,大門上蒼勁有力的“朗存家塾”四個大字映入眼簾。
這里是南約上街17號。家塾主體雖然是中式建筑,庭院外卻披上了一件西洋“馬甲”—它的圍墻與拱形大門是近代西方式的,蔓藤植物爬滿了傾頹的外墻,門旁的兩條柱子表面大片剝落,門上的鐵條同樣銹跡斑斑。墻面貼著各種“牛皮癬”,沒有發現任何文保單位的掛牌。村民為打開大門,家塾的前院雜草叢生,令人不禁心生唏噓。
據村民介紹,朗存家塾自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被空置。但跨入大門,還可以感受到這里當年的恢弘氣勢。仙鶴、祥云、柳葉、菩提……屋檐上的灰塑圖案、顏色仍然清晰可辨。家塾內有兩進,大門兩旁設有兩條青云巷,一條叫“蓮茂”,另一條叫“芝祥”,似乎在說明房子主人對富貴氣象的鐘情。
雅酉鎮排達扣村和油麻村3個項目村的扶貧互助社 在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會會長劉偉倫的細心觀察下發現,門上有些小字已被劃花,但仍可勉強辨認出“沙墟接龍造”“民國丙寅年”等字跡。這是在告訴我們家塾的身世?民國丙寅年即1926年,如果這真是老房子的“出世紙”,那它如今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了。
12下一頁
哈爾濱白癜風長治哪里治白癜風最好
上海哪家婦科醫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