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認本地菜外地菜隱身進市場
7月底由于氣溫高,本地菜日漸減少,菜價大幅上漲。這讓各地商販看到了常州蔬菜市場的商機,大量的蔬菜從北方產區涌進本地,想賣個好價錢。然而在菜場上記者鮮少發現外地客菜,讓人不禁產生疑問:“外地菜都賣到哪兒去了?” 批發市場客菜、地菜5:1 記者在凌家塘批發市場了解到,僅8月8日一天,外地菜交易數量為4600噸,地產菜為810噸,客菜數量超過地產菜的5倍,9日這個比例略有下降,但客菜量仍為地產菜的4倍。凌家塘蔬菜區的工作人員劉紅告訴記者:“這幾天,白菜最多了,大部分都是從河北運來的,還有東北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的西紅柿,湖北的白蘿卜,山西的包菜,都很多。”據記者了解,西紅柿9日就賣出390噸,大白菜則更多,9日一天賣出483噸。 7月底,一直溫吞吞的天氣忽然開始發威,出現持續高溫,地產菜產量銳減,西紅柿、西洋芹等很多蔬菜價格攀高。然而這種現象持續時間并不長,雖然南方菜產量下降,北方產區依然正常,得知常州菜價高,外地菜尤其是北方菜立即大量涌入,凌家塘市場的批發價立即降了下來。像黃瓜,上周大約要賣到1.6-1.8元/公斤,昨天0.7元/斤,上周1.6元/公斤的西紅柿昨天賣0.7元/公斤甚至更低。 “5天前30元一箱,現在13元一箱。”穆文華站在他從吉林拉來的一大車西紅柿前,直嘆虧了。另一個商販也拉了一車西紅柿剛剛進場,他對記者說:“今年夏天賣菜都賺不了什么錢。為什么?行情不好。”這么多西紅柿同時涌入,是不是菜販們信息滯后?一位市場工作人員說:“不是滯后,恰恰是太準確了。這頭一說菜價高,各地菜販立刻都知道了。”記者從這些商販哪里了解到,一車蔬菜從東北運到常州也只要30-50小時,這就意味著,昨天緊俏的蔬菜今天就可能擠滿市場,而價格也隨之下降。 菜場難覓外地菜, 西紅柿最高4元/公斤 下午3點多,離開凌家塘批發市場,記者立刻來到了清潭農貿市場。“西紅柿多少錢?”“2元/公斤。”“是哪里產的?”“哪里產的?本地的呀。”接連問了6家,西紅柿的價格最高4元/公斤,最低也要1.6元。看來雖然批發市場的菜價已經降了下來,但菜場的攤販大多還按照之前的行情賣菜。讓記者不解的是,不論問到哪家,都回答西紅柿是常州本地產的。那么多的外地蔬菜都賣到哪里去了呢? 記者又詢問了兩家,終于有一家回答:“是外地的,東北的。”攤主李華玲說:“現在蔬菜都是外地的,這個白菜、土豆也都是東北的。”正在她攤上買菜的一位老大媽也說:“外地的,都是外地的。這個時候還哪來那么多本地菜?再說現在地也少了,哪有那么多本地菜給你們吃?”李華玲說:“本地菜要說有也有,上個月還有一些,這個月基本就沒了。只有4月份才會有大量本地菜上市。” 本地菜好吃,客菜吃口差,也許正是由于人們的這種心理,菜販們才會隨行就市,逢人問一律回答本地菜。其實正是由于全國各地蔬菜的大流通,不僅讓人們可以輕易吃上反季節蔬菜,而且也削減了“伏缺”的周期和影響。